荣誉会员
UID17027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87205
阅读权限225
注册时间2002-12-20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楼主 |
发表于 2004-9-3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名与史名
——浅谈音乐学习和比赛的关系 http://www.hf365.com 2003年11月17日 09:49 合肥晚报音乐史上所有伟大的音乐家都不是通过比赛产生的,相反,许多人在世时,或穷困潦倒、默默无闻;或对比赛、名利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屑于世俗的名利——“他们是真正的王者”(叔本华语),因此他们的作品永恒。不仅是音乐,历史证明,人类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如此!伟大的梵高在世时只卖出一幅画,好像还是他哥哥买的。依笔者之见,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最杰出、最真实的两部作品——《金瓶梅》、《红楼梦》:前者作者“兰陵笑笑生”是何人?有人猜想是徐文长,实际作者是谁?永远是个谜!后者作者“曹雪芹”生卒年月有争论,生平事迹不详。使后人对《红楼梦》有深刻认识、批书的“脂砚斋”是男是女不详,书还是残稿……笔者认为,音乐比赛的本质是什么?不过就是一些二流水平的人当评委,为三流水平的演奏演唱者评奖,一流水平的音乐家是不屑于此的。就像你我的身边,最有才华的人,你我是看不见的,因为他们“消失”在人群中,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最富有的人,你我也是看不见的,因为他们不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富有,常见到的不过是一身名牌,开个轿车,所谓小资白领、包工头、掮客,诸如此类人。举世闻名的大提琴家马友友,一生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也就谈不上获奖,自幼在其父马孝俊先生的培养下,学习巴赫,聆听巴赫(其父将此过程写成音乐教学专著《儿戏》)。中国最著名的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近20年来,出了几位“神童”,小时候获奖多多,长大成人后却无人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他们之中反倒出现了厌琴的情况;只有从未获奖的王健成为国际公认的继马友友之后又一位大提琴演奏家。业余学习音乐者,最失败的就是注重考级。殊不知,很少有考过10级的学生能通过音乐学院的复试,全世界也就只有中国有所谓的考级。英国也有考级组织,但只为亚洲,主要是为香港地区服务,中国人的钱好赚嘛!由于其中蕴藏巨大商机,考级在改革开放初期从香港传入广州后迅速传遍全国。专业学习音乐者,最失败的就是注重比赛。不错,一个自幼学习音乐的人,通过比赛而成名,并因此获得荣誉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真正的大师级的人物是不能从这种环境中诞生的。更有甚者,学生不过成了老师沽名钓誉的手段,学生虽然弹了很难的曲子,但内心深处并无音乐,更无美感。至于各种地区性的比赛,除了毒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和举办者挣几个铜板之外,有百害而无一利。正因为如此,许多真正的音乐大师都倡导多听、多演奏、多演唱,由此诞生了各种音乐节。卡拉扬在德、奥边界自己和莫扎特的故乡萨尔兹堡创办的音乐节;与画家毕加索、古典吉他演奏家塞戈维亚并称西班牙20世纪三大师的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尔斯在法国边境小城普拉德创办的巴赫音乐节……近年北京、上海的国际音乐节都对本地区和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题图为“巴西音乐之父”维拉·罗伯士●庐州布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