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摇滚复兴计划
我很厚颜无耻的给这篇文章起名叫这个,是因为我实在想不到哪个名字更符合现在我内心的澎湃热血了——虽然会被人当做标题党,或当做自大狂的酒后屁话。
废话不多说。
我觉得普及乐队文化、摇滚氛围与普及音乐文化,是一路的。没有太大区别。
前言:
弹琴也快7年了,看着南宁的摇滚圈起起伏伏,心中多少也有些感慨,加上近来几年做了几场演出,积累了一些经验,也看了一些事情,这儿算是一些肺腑之言了。
首先我想说的是:摇滚乐没有了现场,就失去了她百分之八十的魅力。对于影响力的扩张来说,CD和网络传播途径只能是次要的、补全的部分,在这里没有什么比现场更能感染人的了。
所以我觉得复兴摇滚乐的第一要义,就是多做摇滚现场——做高质量的摇滚现场,也要做普通水平的大众舞台。
这个大众舞台不是指那些百事、冰力先锋之类的舞台——我一直觉得那只是小众舞台,因为涉及到太多利益的、评委的、观众的问题,他们未必能够把摇滚乐原原本本的展示出来。我很武断的认为——在中国目前来说,摇滚现场的最好形式是在一个小酒吧里,能够进150到200个人的酒吧,却挤入了300多人或是更多、5台3匹空调开到16度都不够用、火热的现场氛围、激情的演出、喜悦的泪水、观众的呐喊和跳跃。
我原来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我的梦想,可是现在我做到了。
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我希望我能为我所在的学生音乐圈做一些什么事情。
辛苦,是最大的感想,演出前那十天为了所需的相关事宜奔波,我只吃了十餐饭,但是我很满足。因为我做到了,而且很成功。
这是南宁学生音乐节的全场视频。欢迎砖头和鸡蛋。
http://u.youku.com/user_video/id_UODMzMDQyNjg=_order_1_type_1_page_1.html
先不论水平,他们都还年轻。部分乐队视频因机器原因有中断。
部分照片:http://user.qzone.qq.com/188949742/blog/1248036201
正文内容:
我把我的狗屁计划分为几个部分:
1、
前期准备
2、
演出乐队组成
3、
观众来源
4、
场地、票房收入
5、
其它
有人说过,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不依靠一两个或是二三十个天才乐队”。
这句话,正是我灵感的来源。
我觉得现阶段我们所有玩摇滚的都不应该叫做音乐人或是摇滚者,应该叫普摇工作者——中国的摇滚乐,现在需要对大众进行扫盲了。
从长远的看,想要做得辉煌,就必须要从现在开始普摇。
玩得起摇滚的人,首先得吃得饱饭,才能做其他与摇滚有关的事情;再有,需要一些青春的动力和激情来支持——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人长大了老了有了思想了懂得顾家了懂得考虑未来了,往往就失去了做事的激情的信念,变得老套庸俗、没有创造力、不再如从前般进取。
综上所述,我觉得中国摇滚未来的希望,在于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
原因有几个。第一,学生的流动性很大很强,毕业了大家天南地北的走,各奔东西的过生活,如果把他们比作一颗颗火星,就会点燃整个中国。第二,学生没有生活的压力——他妈的不用直面生活的艰辛,可以安息的弹着琴玩着音乐,吃着老爸老妈的用着爷爷奶奶的,这么说是很无耻,但是这是事实。第三,只有年轻,才有激情做这些事情,才会不计后果的去执着于梦想。
在南宁这样一个中等城市,在我做第二届南宁学生音乐节的时候,居然有十五支乐队报名——还不包括各学校放假了回老家的乐队。这些乐队虽然水平不高,但是他们有激情有热血,有信心去玩音乐。最重要的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超过21岁,没有一个人超过大二。
我一直坚信,在中国那么广大的土地上,每一个城市,都会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热血青年。
如果每一个城市都能够组织一个类似学生音乐社之类的组织,策划一些演出事宜,能够每年做一场到两场演出,那样,会感染多少人?
我坚信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人,有能力有信念能够做到这些事情。
而学生乐手们的观众们,大多是他们的亲朋好友,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大多是学生。如果把演出比作火种,那么所有被演出感染的观众和乐手们,毕业之后就犹如火星般扩散开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设想一下,如果有10个城市能够这样,一百个城市能够这样甚至更多城市能够这样做,那有多少火星飞溅四射?如果是这样,五年后,十年后,我们就可以看到摇滚乐在中国——至少,至少不再受冷眼待遇——因为每个城市都有了曾经的火星,他们,或许可以引燃大火。
这就是我所想的普摇工作。
至少那些观众看过摇滚演出,不会冷眼旁观或是讥讽嘲笑。
至少那些乐手能够多少补充当地摇滚的新鲜血液,不会造成断代。
那么,至多呢?
我已经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了。
前期准备:
其实最早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学校里面有几个爱好乐器喜欢摇滚的人,组织了一个音乐社,于是乎做演出,于是乎招收音乐社新成员。后来就发现其实各个学校都有这样的人才,而且数目不少,于是乎大家凑在一起,几个学校的人拼起来做了一支乐队,然后这样的模式不断被复制,不断的发掘新乐队。整个南宁学生音乐圈就开始不断的壮大,于是乎,大家就有了一个念头——做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节。
我13岁开始看着南宁的地下乐手们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演出,去看多了,也喜欢上了这种感觉——这个东西就这样,你带别人来玩多了,他自然就会上瘾就会喜欢就会宣传。
对于学生们来说,出现了一种来自他们内部的人组织的活动,自然会兴趣非凡——无论他们或她们的目的是看帅哥还是看靓女,都是一种宣传。
那么多学校,只需要稍加鼓动和乐手们的宣传,自然会有很多人来看演出——而且都是学生。同时,不要低估学生们的购买力,就算是三十块钱的门票对于他们来说就是5杯奶茶的钱,唱个K都挨十几块钱几十块钱了。这个钱多少还是有的,而且演出又不是很密集,一年一度或是两年一度,无需担心学生没钱来。
关键在于,演出的主题是学生音乐节,演出的主体是学生。这样才能得到学生阶层的认可和接受。
演出的结果,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普摇工作。
总而言之一句话,从学校做起,由各校学生组织本校音乐社,多个学校组织起来,就会有音乐节的诞生了。乐手共享,就会有新的能量诞生。
演出乐队组成: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个涉及到演出的纯洁性以及观众的积极性,如果不能保证,就很难做下一步的事情。
第二届南宁学生音乐节中,高中生乐队(包括刚毕业的)占百分之八十,其余的由大学生乐队组成。这就是为什么稍做宣传,就会有300多个人来看的原因——因为我们来自学生内部。
我认为,乐手方面可以允许一定程度的共享,比如一个鼓手打2支队,允许“一夫多妻”,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所有乐队的整体水平。
还有一个模式可以提供参考,这个也是扩大影响力的好办法——在各个学校的十大歌手比赛中找到一些具有一定唱功的学生作为歌手,再从各个乐队中抽调乐手组成伴奏组,翻唱或是原创一些歌曲,这样对整个音乐节的学校涵盖能力大大提升。例如这次第二届南宁学生音乐节,中学部分的乐手分别来自南宁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九中、十六中、三十三中。这样一来已经把市中心周边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囊括其中了,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乐队的风格应该多样化,比如这次南宁学生音乐节有玩爵士的,有玩重型的,有玩流行的,有原创的,也有翻唱的,有吹萨克斯的,还出现了一支全女子乐队——来自南宁二中。我们先不论水平高低,这样的广阔度,对于音乐的宣传和扩大影响力,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观众来源:
其实这个太简单了,只需要在各个学校做一些宣传,在百度贴吧,在学校论坛,还有人们奔走相告,观众来源不是问题——因为他们看的是来自他们之中的骄傲。
门票可以用名片印制,会用PS的学生现在大有人在,在市中心的一些商铺做一些预售票地点,印制一些宣传海报,自然能够扩大宣传。
有人会说学生压力大,没时间练琴没时间排练——其实想玩的人自然会有时间,想演出想上台想爽的无论如何都会找到理由。
一句话,不是每个人都走高考独木桥,哪怕走了失足掉下河都还有三本和大专接住。看一个演出或是用一个礼拜排一次练一年演几个出不至于脚底抹油打滑失足。
设想一下这些观众们日后天南地北各奔东西……
我相信我们可以看着我的晚辈们开心的玩音乐不再受冷眼了。
场地、票房收入:
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
我认为第一次做应该选在小型酒吧,去掉座椅能够进一两百人的那种,并且是生意不怎么好的那种,这样可以获得一个比较低的场租价。选择酒吧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他们一般配有较为齐全的灯光音响,演出时只需要去租几个吉他箱贝司箱就能够满足演出要求,不需要费太多精力。而且声场封闭,对音响的要求不会太高,只要够震撼,台下一定会有人被感动。
别他妈说什么学生不应该进酒吧,整个酒吧都被包场下来演出了,性质都不一样了,怕什么。这个需要宣传出去。
至于演出设备细节,就不再累述了。这些可以请教当地一些老一辈乐手帮忙,相信他们也有热心肠的人,能够助大家一臂之力。
可能有人会说演出效果不好等等——设想一下台下那么多第一次看演出的学生们,又有多少知道什么是效果好坏?只要声音够大,音色过得去,段落不出差错,能够震动全场,让他们记忆深刻,就够了。
慢慢起步来做吧,这个需要一定时间的。
做这个演出的重点不在于要效果多么多么好,重点在于宣传音乐,宣传乐队文化,宣传摇滚乐。
这个演出的重点在于,普摇扫盲。
至于票价,就看整场演出的成本,成本大约占盈利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这次南宁学生音乐节,成本约在2500左右,整场买票的观众大约在350人左右,票价预售15现场20。
剩余的钱,应该请大家吃庆功酒——其实我挺反对把钱发到每个乐手的手里,搞得就像金钱关系一样。
其实大多数地下演出的潜规则就是,没有钱拿。毕竟这不是商业演出。
幸好大家都是学生,不差那五十块六十块的。也只有他们,能够只为了演出开心而去排练去创作了,不求功利的。
其实说白了请酒那些钱打到乐手们手里也就是三十、五十块钱,还不如大家啜一顿有意义,还能联络感情,团结大众。
我觉得也就是学生们才能够这样不计较名利的演出了。因为大家都不靠这个吃饭。
当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利益的时候,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如果没有了这个共同的利益,大家的分别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这个演出就是给那些上不了成人地下乐队演出的学生乐队们一个舞台,而且是大众舞台。这就是大家共同的利益。
关于前期投入的问题,我相信这个可以通过大家筹钱的方式得出,一般场地都是给定金,然后就是设备的钱,加起来不会超过成本的百分之50。
还有一个问题,也许有人想过——就是拉赞助。
不过对于我来说,现阶段,打死我我都不相信有赞助商这玩意愿意投钱给我们一帮小屁孩去疯去闹。“台上那唱的是什么啊?吵死人了!”
还是自食其力的好。
其它: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COSPLAY届和乐队文化几乎是同时产生的——甚至乐队要更早一些,而COS届现在似乎已经上位,每年都有大量的赞助商和ZF支持,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像他们一样?
我的思考:
1、
COS届有大量新鲜血液补充,有庞大的动漫产业做后盾支持。
2、
乐手所需要的培训时间稍长于COS。
3、
乐队文化的一些阴暗面被放大曝光。世人的偏见,觉得乐队文化一直是阴暗的地下的非主流的。
4、
COS届大部分的人员来自各个学校,而玩乐队的大多来自社会。
5、
COS演出大大多于乐队现场演出。
解决对策:
1、
各校成立学生音乐社,补充大量新鲜血液。如果再不解决乐手的断档问题,很有可能面临无米之炊。我们同样拥有庞大的音乐产业作为后盾,何愁没有歌排?何愁没有原创乐手?
2、
这个问题一言难尽,只能够看天赋看后天培养,这是乐队文化不可避免的问题。
3、
阳光的玩音乐——通过学生的宣传,通过时间的流逝,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想要做学生音乐节的最大原因。
4、
这个就是成立学生音乐社的必要性。我认为,不缺人,只是缺乏各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5、
这就是做学生音乐节的必要性了。成人圈子的演出,学生恐惧或是不敢参与,而学生音乐圈则完全不同。
一些感想:
我觉得学生音乐圈应该和成人的地下音乐圈保持一些交流和交集,但是要保持一份独立性和纯洁性,这是为了更好的宣传音乐所必须的——需要得到前辈们的帮助,却又需要独立于别的圈子之外。
现在的摇滚环境之所以艰难,就是因为我们还没能走入大众的主流视野之中,只要能够成为主流文化,未来不是梦想。
COS届能够有大量赞助跟着屁股,是因为他们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许多经济文化交流活动联系在一起。而我们,身上有几斤几两呢?
这就需要努力的付出和时间的推移。我相信我们能比他们更好。
许多城市都在沉醉于请大牌乐队来演出,却从来没有想过做好自己城市的地下摇滚演出,才是最好的普摇工作。大牌乐队的到来,现场的人来来去去都是那些成人圈子里的或是铁杆乐迷,什么时候多出现一些学生的身影呢?如果没有出现,就说明这场演出对于后辈的影响为零。
而本城市的地下演出,来来去去都是那些人。乐手如此,观众亦是如此。
需要新鲜血液。
需要群众基础。
而学生音乐圈就很好的补充了这一空缺——既可以向成人音乐圈输送新生弹药,也可以宣传乐队文化。
这样下去,难免会造成断代——成人看演出看到穷,老了工作了结婚了就没了激情和时间。
而学生对此一无所知。
转过来,在学生音乐圈玩爽了的学生们,自然会去成人圈子吸收更多更广阔的东西。
玩音乐难免受到歧视和冷眼,特别是在中国,大家对于摇滚乐的认识还是很片面的,甚至是极端的。所以普摇工作的进行,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要在学生中进行。
他们才是未来的希望——设想一下,十个、一百个、一千个城市的火把点燃后,迸出毕业生的火星四溅中原大地,能够点燃多少次中华民族的摇滚火?
至少多年后我们能够不再受到冷眼旁观。
我希望这个至少不要太长远。
岑初骁
2009年7月24日4:53于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