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walksound

[讨论]关于捷克古典吉他大师斯特潘·瑞克音乐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19 1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大师的演奏技巧简直出神入化,就是有些旋律真的体会不到,理解不了!是我见过最有个性的大师!

发表于 2004-3-19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非常赞同孙宏光的看法
发表于 2004-3-19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也别惊叹人家就多强。人家身上流的就是这血。



如果全世界都在学京胡,中国的京胡大师不管去哪个国家,绝对也是震了。




发表于 2004-3-19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rak毕竟是编曲专业。对吉他又了解。rak的风格太rak了,所以相比起来还是更喜欢dyens的编曲风格
发表于 2004-3-19 1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哈哈在2004-3-19 11:22:00的发言:也别惊叹人家就多强。人家身上流的就是这血。



如果全世界都在学京胡,中国的京胡大师不管去哪个国家,绝对也是震了。







可惜没有如果。。。也几乎不可能。r
发表于 2004-3-19 1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昨天抱着去听古典音乐会的这个想法人,一定会有些失望,但我们也知道,古典吉他并不一定要演奏古典音乐。


大师的音乐中民谣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成分很重,编排手法也很现代,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好几首曲子的结尾几近完全相同。大师喜欢扫弦、抡指(还有弱音),甚至在很柔美的曲子中也加入了这些,使得很多曲子弹得像“琵琶”。当然,技巧的表现无可厚非,但是在80%以上的曲子里使用是否有必要,这一点值得商榷。曾经想过,这或许与大师的经历和取向有关,因此不必深究,只是听者接受不接受的问题。


有一首曲子纯用左手演奏,这一手法在电吉他中还比较常见,但对于古典,则没有听闻过,因此也算开了眼界。


大师的音效做得不错,很有创造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大师不是一个恪首传统的人。


翻译和主持的水平不敢说(当然,都很PL),但至少准备得不够充分,事先肯定没有与大师和主办方进行沟通。


以上纯属个人之言,贻笑大方之处还望各位见谅。


感谢主办方和大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音乐会,让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感谢小兵、小虎,感谢祥子,昨天感冒了还在门口接待大家……

发表于 2004-3-19 1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那些错过此次音乐会的朋友们会大呼可惜了!


我最喜欢最后那首曲子

发表于 2004-3-19 1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simon pang,你买到他的cd了嘛?听说有,我最后想买卖光了
发表于 2004-3-19 1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可惜啊~~~~


我要看录象!!!

发表于 2004-3-19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表现的境界比再现要高很多!


遗憾,收买老雷中……

发表于 2004-3-19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noodles在2004-3-19 12:39:00的发言:表现的境界比再现要高很多!



遗憾,收买老雷中……




老雷啥无的就没请你去看??不太象话啊。。。
发表于 2004-3-19 1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50元的票拿学生证买就打六折,可以看现场;收买老雷一次,大约消费15至50元不等,还只是个录象……失策失策,亏大了啊~~~~~
发表于 2004-3-19 1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雷和老郭这些人平时看着还不错,关键时刻没一个出头的。
发表于 2004-3-19 1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又不是雷锋.


既要奉献又要索取吗

发表于 2004-3-19 14: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难道是要让noodels奉献??!!

发表于 2004-3-19 1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谢谢超兄帮我买票。


你说他的技巧不如音标,我想可以商量。风格,编曲都无可比性,谱子硬要比较一下,会发现谈rak的很难,可以说是吉他的极限,但这因为这样没有了余味。

发表于 2004-3-19 1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 吉他演奏现代作品之所以难, 原因可能在于定弦。传统定弦法是基于传统音乐的和声体系的,演奏传统音乐自然顺手。而现代作品包含很多现代的和声,自然会不顺手,就象用蒜臼子磨咖啡。
发表于 2004-3-19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第一个曲子就告诉我们他的曲子将是以变奏曲的方式来进行。有评述称赞他比之莫扎特,恐怕指的就是在吉他上实现了莫扎特的那种即兴、清新、华丽,又富有创意的变奏曲风格。



斯特潘大师在演奏舒缓的曲子时,其自由、优美的速度、节拍、音色等音乐性音响感受令人难以言表。自由速度的大幅运用,真切自然,令人耳目一新,直呼过瘾。


七国舞曲中的格鲁吉亚民歌“苏丽珂”对我们也算是苏联老歌了,小时候常听妈妈唱。


西班牙的曲子“安达露琪亚”是献给西班牙恐怖袭击的罹难者的,经过暴风骤雨乃至痛苦的段落,结尾重又回到明朗、美丽的主旋律,大师的演奏更加欢悦亲切,告诉我们:一个阳光播照的明天依然属于爱好和平、追求真善美的坚强的人们。


我听过各种吉他改编曲,但是交响诗改编是头一次听到,非常感动。最后一曲(献给捷克大使及夫人,及所有来宾),用了捷克作曲家斯梅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No.2 “伏尔塔瓦河”的部分旋律,结尾是与原曲完全相同的旋律,尤其精彩!最后两个强音一结束,我把手都拍红了。


我从南京到北京往返坐了两趟夜车,也很辛苦,但是这么值得的行程,恐怕也是十年一遇吧。单就自首次听到福尔特万格勒的贝多芬唱片以来,还从无如此令人感动的自由速度、音乐造句一点,已经足以称之为“不虚此行”。


【抱怨】拾音器或调音台系统在吉他弱音音量低于一定水平时会自动关闭,pp弱奏时断时续,渐弱的结尾听不见尾。这比报幕可差劲百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9 17:25:23编辑过]

发表于 2004-3-19 16: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定弦的原因的话,很多情况下应该可以通过调弦解决

 楼主| 发表于 2004-3-19 1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哈哈在2004-3-19 14:40:00的发言:我想, 吉他演奏现代作品之所以难, 原因可能在于定弦。传统定弦法是基于传统音乐的和声体系的,演奏传统音乐自然顺手。而现代作品包含很多现代的和声,自然会不顺手,就象用蒜臼子磨咖啡。他在下半场演奏的一首曲子(忘记名字了),使用了352573的定音
 楼主| 发表于 2004-3-19 1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抛开滚弦技巧之外,其实,他的作品的技巧难度,说实话,我认为并不是很高。


而且作品的篇幅都不大。


这么小的作品被人家演奏到那种程度,足够我自惭的。不知大弟兄们怎么看。


再有,他演奏的作品,其实风格挺丰富的。既有他本民族的民谣改变作品,又有世界各个不同地区的曲风,西欧、南美、北美、中国的。怎能说他的风格比较单一呢?只不过滚双弦的技巧用的较多而已。


如果说他的技巧比较单一的话,那就更是胡说了。弟兄们听说过的,没听说过,见过的技巧,基本上都是用到了。好像只有所谓的“小军鼓”奏法没有用到。


再说处理的自由度。我个人感觉,他在上半场演奏曲目当中,节奏是相当棒、相当严谨的,很多处理根本没有丝毫的接缝感觉。


啥也别说,就是好

发表于 2004-3-19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大师绝对是好,这是任何人不可否认的,他的演奏会太多亮点了,真的可以有很多亮点,之前没有那个演奏家可以给我们带来那么多遐想。


在此之前我是听过rak的代表性作品的,特别是也试弹了几下他的作品。我想听觉往往给人带来一种主观的感觉,例如我第一次听fuoco,心想好棒,怎么能弹的出来,后来看到了谱子,哦,原来如此啊。所以最好是能够结合曲谱去分析体会。作品小或许意味了主旋律简单,这样编曲者有条件去丰富和声部分。特殊技巧有什么特别难的地方吗?如果对烘托音乐本身的确有帮助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因此风格单一(当然这是相对的)不是指的演奏的音乐类型,恰好是指编曲的方式能否在多样化一些。例如dyens,我们可以尝试分析他那若干首法国民歌的编曲,本来应该是曲风接近的曲子,但是编出的曲子确非常多样,丰富,有的主旋律很俗,但是出色的编曲确令其非常生动,相对来说我可能更愿意欣赏rak本人的精彩演奏而不会去弹他的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04-3-20 0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popgog在2004-3-19 21:14:00的发言:首先大师绝对是好,这是任何人不可否认的,他的演奏会太多亮点了,真的可以有很多亮点,之前没有那个演奏家可以给我们带来那么多遐想。



在此之前我是听过rak的代表性作品的,特别是也试弹了几下他的作品。我想听觉往往给人带来一种主观的感觉,例如我第一次听fuoco,心想好棒,怎么能弹的出来,后来看到了谱子,哦,原来如此啊。所以最好是能够结合曲谱去分析体会。作品小或许意味了主旋律简单,这样编曲者有条件去丰富和声部分。特殊技巧有什么特别难的地方吗?如果对烘托音乐本身的确有帮助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因此风格单一(当然这是相对的)不是指的演奏的音乐类型,恰好是指编曲的方式能否在多样化一些。例如dyens,我们可以尝试分析他那若干首法国民歌的编曲,本来应该是曲风接近的曲子,但是编出的曲子确非常多样,丰富,有的主旋律很俗,但是出色的编曲确令其非常生动,相对来说我可能更愿意欣赏rak本人的精彩演奏而不会去弹他的作品。





想起个事情:昨天那多余出来的那部分票款,我返给你没?兴奋得我都忘记了,哈哈
发表于 2004-3-20 16: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popgog在2004-3-19 2:32:00的发言:领教并熟悉了rak的编曲风格,到后面这种风格已经成为rak模式,如果为了了解rak个人去,无疑我们的目的达到,但是作为一个音乐会,多指轮扫的技巧似乎运用太多了,又让人感觉单一了一些,。。。



旁边的一个人听了半天说,他嗓子真好!#!◎¥#◎%#


最欣赏他的两点。


1。加入了人声哼唱,似乎我们又看到了远古的云游诗人


2。调弦自然,毫不掩饰,琴也结识。


最奇怪的一个技巧:让泛音有波动般的涟漪感,有空琢磨一下。


一个结尾转动摇摆琴身通过mic产生声音的不同效果,有意思


整个音乐会给人一种沙龙聚会的感觉。。。。





同感同感。。。。。。。。。尤其是前面的看法。

发表于 2004-3-22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发表于 2004-3-22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Stepan Rak 独奏音乐会观感
发信人: Chencen (Nobody), 信区: Instrumental
标  题: Stepan Rak 独奏音乐会观感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Mar 22 21:02:16 2004), 转信发信人: Chencen (Nobody), 信区: guitar
标  题: Stepan Rak 独奏音乐会观感
发信站: 兵马俑BBS (Mon Mar 22 20:50:29 2004), 本站(bbs.xjtu.edu.cn)和 MM 一起去的,还是有很大收获。
当然,以我自己的浅薄,还无法对大师级的人物品头论足。
所以是观感,而不是评论。我先从场地说起吧。
这次演出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座位大概有 30 多排,能容纳上千人,但大约只有
70% 的上座率。我们的位置,是整个大厅的正中央,18排的1号和3号。这个位置从听觉上
讲,是很理想的;但就观看而言,差了些。没办法,往前得多掏银子啊。整场音乐会的音
响只能说一般,而且还有极大的败笔——大师演奏到第四首左右的时候,突然出现回声,
而且很明显是音响设备的问题,绝非大师的“导演”,因为我清楚地听到,大师在演奏完
成制音的时候,回声还刺耳地出现。灯光不错,有国家级大剧院的格调。中央电视台的小伙子们也很有敬业精神,时不时的拿
出手电对着观众照,试图打破拘谨而严肃的格调,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美。美丽的女主持终于出现了,可惜观众期盼的不是她。一番铺垫以后,大师出场了。
同样美丽的还有一名女翻译(长的有点像津津姑娘),只是这个mm缺乏一些音乐和地理的
知识。大师的曲目,来自各个地域,这一点着实为难了翻译mm。当然观众也能理解,来听
音乐就是了。
说到观众,这次中国人居多,老外也来了不少。一直强调的问题最终还是有人无法控制,
试图以“和弦玲声”去跟大师争宠。一些观众在大师演奏的过程中,还鼓掌和打口哨。不
过我怀疑,这是大师需要的效果。大师一上来,就有那种抓住观众的亲和力。这使我立刻意识到,这位大师,决不是拘泥古
典音乐的老学究。难怪预先公布的曲目单里,没有什么耳熟能详的名字。大师这次演奏的
曲目,原创成分很大。我使劲去看那把琴是什么琴,可惜功力太浅,只识得是一把欧洲琴,很厚实的那种。第一首是《西班牙浪漫曲》,我耳语MM:“多半是爱的罗曼司主题变奏之类……”音乐已
经响起,果不出我所料。不对,很新鲜!这太出乎我的意料,记得帕肯宁的那个演绎,因
为第一段里加了一个特殊的音,使听觉上不但出现了新鲜感,演奏上还特别增加了难度。
这位大师却加进了整整一个声部!难度可想而知。后来的变奏,大师用了轮指、扫弦、轮
扫等技术,烘托的十分华丽。大师的音色上,不考究。就比如这第一首,大师在小调和大调之间加了一个经过句,而几
次弹到这个经过句的时候,都没有做音色的区别。后来才发现,演出大量的曲子都没有太
多音色的需要。其原因有二:一者是技巧的复杂程度已经到了相当的境界,可能技术上不
容许;二者是这些曲目通俗性很强,要点是在于旋律、和声、华彩上,这样才能抓住观众
的耳朵,坦白说很少有人注意音色的。接下来大师弹了各个地方特色的曲子,有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英国、拉丁美洲、阿
拉伯、西班牙等若干。有大师的原创,也有改编的。如意大利的就是《桑塔露琪亚》改编
的(当然比陈志编的那个谱子难多了),英国的居然是Beatles的《Yesterday》改编的。
演绎阿拉伯风格时,大师降了六弦;演绎拉丁美洲风格的,是一首探戈;此外还演绎了一
首四重奏,用一把吉他。这些曲子无一例外地,从引子到主旋律再到变奏,轮指加轮扫,
这样的模式多少也体现出大师作曲的风格。下半场全是大师自己关于“茶”的创作,尽管那首《赞英国茶》,明显是《绿袖子主题与
变奏》的 Stepan Rak 版本。《赞茉莉花茶》出人意料地,没有中国《茉莉花》的旋律,
而且是三拍子,完全没有中国味道了。倒是一首赞云南的某某茶树的曲子,几乎全是自然
泛音的效果,而且还有很多排击琴箱的技巧,走的是中国味道的五声音阶。大师在炫耀技
巧的同时,也引来一些“不该出现”的掌声和口哨声。不时间还能听到大师的哼唱,我悄
悄对 MM 说:“仔细听,又多了一个声部。”最后大师还打乱了整个部署,用一首捷克语的抒情歌曲弹唱,结束了整场音乐会。关于大师的介绍,大家可以在网上很容易地找到。我个人的感觉是,很佩服大师左右手的
能力,尤其是那段左手的独立演奏,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当然其右手的能力,也非
一般古典吉他演奏者能及。轮指替指的速度很快,各种弗拉门哥技巧的运用也十分娴熟。
可以说,大师是那种游走在古典和通俗之颠的风格。他的吉他,基本功扎实,应付这些曲
目,技术上无任何难度。其亲和力和表现力独具一格,很能抓住观众。没有人睡觉,就是
一个佐证。我没有和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遗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5-22 09:28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