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吉他中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LAG
搜索
查看: 12724|回复: 27

[原声吉他名曲] 弹经典民谣吉他系列:(二)Simon&Garfunkel ScarboroughFair (谱+示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8 13: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P>&nbsp;</P>
<P> 02.jpg </P>
<P>美国歌星Simon&amp;Garfunkel演唱的ScarboroughFair 这首歌出自电影《毕业生(The Graduate)》。原唱Simon 和 Garfunkel。歌曲以一位战火中阵亡士兵的口吻唱出,他再也不能回到那朝思暮想的家乡,再也不能与心上人一同享受生活.......。 斯卡布罗集市(Scarborough Fair)是著名流行音乐组合西蒙和加芬克尔的经典名曲。本是由于维京人经常的登陆,作一些交换而形成的一个定期集市,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每年的秋天持续一个半月,现在的英国,还有这么一个小镇。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的歌词至少追溯到十三世纪的英格兰,至于曲调则更早,产生于苏格兰,很有可能受到了维京人和另一支伟大的蛮族凯尔特人的影响。维京人是那种大无畏的民族,而凯尔特则有着很多神秘难解的传说,他们留给我们的印象当中,更多的是诡秘和传奇,但是就是这些野蛮人创作了那首充盈着敏感的诗意和微妙的幽怨的歌。时常出现在脑子里的图像,是秋天的干草温暖的气味夹杂着野花的芬芳,被萧索的秋风挟裹着,掠过大地和田野,掠过即将封冻的河流和永远叹息的大海,一个孤独的男人,独自唱着忧伤的歌,消失在天地之间。《斯卡布罗集市》的第二句唱到了四种花朵,香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分别代表爱情的甜蜜,力量,忠诚和勇气。而目前《斯卡布罗集市》最著名的版本,也就是西蒙和加芬克尔(Simon and Garfunkel)为电影《毕业生》所创作的主题曲(当年曾超过了披头士乐队的白色专辑,登上了1968年畅销歌曲排行榜的榜首),主要使用了“原版”中“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这一小部分。在歌曲的二、三、四段,每一句的结尾,都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声音在唱着另外的一套歌词,副歌的歌词是保罗·西蒙写的,而旋律则出自亚瑟·加芬克尔之手,副歌开始时如同秋天昏黄萧索的天空,沉静的讲述战争当中的种种苦难,艰辛,这使得这一曲《斯卡布罗集市》不再仅仅是一首哀伤的恋歌,更是是一首尖锐的反战歌曲。那套歌词的内容讲述了一场战争。结合当时的背景,可能与反对越南战争有关。 </P>
<P>&nbsp;</P>
<P>&nbsp;</P>
<P>Scarborough Fair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He was once a true love of mine . Tell him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 work Then 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 Tell him to find me an acre of land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Between salt water and the sea strands Then 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 Tell him to reap it with a sickle of lea ther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And gather it all in a bunch of heather Then 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He was once a true love of mine . 你正要去史卡保罗市集吗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请代我向他问候他曾是我的真爱 . 请他为我做一件棉衬衫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不能有接缝,也不能用针线这样 他就可以成为我的真爱 . 请他为我找一亩地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地必须位于海水和海岸之间这样 他就可以成为我的真爱 . 请他用皮制的镰刀收割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用石楠草捆扎成束这样 他就可以成为我的真爱 . 你正要去史卡保罗市集吗香菜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请代我向他问候他曾是我的真爱 </P>
<P>&nbsp;</P>
<P><FONT color=red size=6>视频示范:</FONT></P>
<P>
<OBJECT><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PARAM NAME="wmode" VALUE="transparent"><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6.cn/player.swf?flag=0&amp;vid=UR9EYSRus0pVnNnkEqdGFw">
<embed src="http://6.cn/player.swf?flag=0&vid=UR9EYSRus0pVnNnkEqdGFw" width="480" height="385"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wmode="transparent"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OBJECT></P>
<P>&nbsp;</P>
<P> Scarborough Fair(斯卡伯罗集市)-欧美(吉他谱).gif </P>
<P>&nbsp;</P>
<P>&nbsp;</P>
<P><FONT color=red size=6>视频:</FONT></P>
<P>Scarborough Fair - Sarah Brightman翻唱 :</P>
<P>
<OBJECT><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PARAM NAME="wmode" VALUE="transparent"><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6.cn/player.swf?flag=0&amp;vid=8Qm9Sqx5qcqec0HHhuP/CA">
<embed src="http://6.cn/player.swf?flag=0&vid=8Qm9Sqx5qcqec0HHhuP/CA" width="480" height="385"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wmode="transparent"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OBJECT></P>
<P>&nbsp;</P>
<P>&nbsp;</P>
<OBJECT><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PARAM NAME="wmode" VALUE="transparent"><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6.cn/player.swf?flag=0&amp;vid=ySB9TvjUSceqwGNUMKLhrg">
<embed src="http://6.cn/player.swf?flag=0&vid=ySB9TvjUSceqwGNUMKLhrg" width="480" height="385"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wmode="transparent"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OBJECT>
<P><FONT color=red size=5>图片</FONT></P>
<P> 01.jpg </P>
<P></P>
<P> 03.jpg </P>
<P>&nbsp;</P>

[ 本帖最后由 quakejc 于 2008-9-30 09:3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13: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斯卡伯乐集市

由美国歌星Simon&Garfunkel演唱的ScarboroughFair/Canticle从60年代开始,成为了全世界歌迷最喜爱和熟悉的优美歌曲之一,在中国听众中流行也有十多年。原本以为并不很艰深的歌词,或者原本并不需要理解很深的歌词,竟然引起非常多人的好奇,引来各式各样的诠释。
最初接触到这首歌是80年代初期的事情,在陶醉于动听的歌曲旋律和婉约的歌词蕴意之后,我尝试从自己质朴的感受和肤浅的角度理解并评介这首歌,文字先后出现在1990年出版的音带《美国乡村歌曲选编》(出版社令人尴尬地把几乎全部不属于乡村歌曲的歌带命名为这样)所附的小册子上,《英文新歌100首》(1991)和《吉他弹唱技法》(1996)上。措辞虽稍有改动,但理解和感受基本沿袭了最初的内容。此后随着网络带来的方便,才不断接触到关于这首歌的来龙去脉和英美的历史文化背景,再回顾从前的文字免不得有些汗颜。所幸当时对歌曲的评论多出于一己感受,分析理解多虚于委蛇,尤其对"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一句用了较为保险的说法,因而即使今天读来也并无严重的偏差。这期间也看到他人对此曲的评介,但多不涉及词句或附和通常的说法,自己也就一直懒于对此再做深入评述。
然而日前浏览一个评介英文歌曲的网站时,赫然发现评论ScarboroughFair的文章中有对我从前文字大加挞伐者。后据网站主持人声明该文原载于《疯狂英语》,出自一名为"若非"者手笔。其文云:

剖析:

听歌重在听“歌眼”,正如文章中标识题旨的“文眼”。这一首SCARBOROUGHFAIR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经典老歌了;歌眼就是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芜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歌者在SAGE与THYME上有意延长似乎是在提醒我们注意:SAGE既指鼠尾草,同时又有“贤明/圣哲”之意;而THYME则与TIME谐音。让我们再度回头审视歌名(注意:歌词与衬词中都及可能潜藏着歌眼),原本熟悉的歌名似乎也变了面目:SCAR-BORROW-FAIR。SCAR与FAIR昭示了歌者的本意——战争与和平(ANTI-WAR)。

歌曲以一位在战火中亡故的普通士兵的口吻唱出,他再也不能回到那朝思暮想的家乡,再也不能与心上人一同享受生活的甘甜了。心中的悲愤化作一声声催人泪下的控诉:PARSLEY,SAGE,ROSEMARY&THYME。成千上万普通士兵如野花一般被战火摧毁在沙场上,那些战争的作俑者最终难逃时间的淘洗。野花自在芳香;然而,唯有时间才能检验出谁是真正的贤明圣哲;或许,亘古永恒的时间才是真正的圣哲!TIMEISFAIR。

歌曲作于六十年代末,是奥斯卡奖影片《毕业生》(THEGRADUTE,1967)的插曲之一,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越南战争),不难领会歌曲的内涵。歌作者保罗.西蒙是六、七十年代青年的代言人。他曾在英国修习英国文学,文学底蕴深厚,因而其歌词文字意境深邃。本歌歌词改编自一首十七世纪英格兰民谣。在演唱上西蒙和加丰科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在万籁寂静的深夜里,让歌声流入你的心田,TOUCHTHEDEEPOFYOURHEART!

我在惊骇之中一口气读完这段"精当透彻的剖析",却释然发现其中充满严重的臆断和妄言,非但断章取义,竟煞有介事地拆字取义。而这种对史实缺乏考证,甚至连阅读理解应融会贯通和自圆其说都做不到的辩驳,居然还如此肆虐流行,使我颇为不解。
这首原本在中国非常流行的经典英文歌曲,又因选用它作主题曲之一的电影《毕业生》(TheGraduate)开始在电视上播放,势必引起更大的关注和流行,而对它的理解却还存在如此谬误流传,如此等等激发了我深入考证和辨析的兴趣。

一、斯镇溯源

多年来我一直将ScarboroughFair/Canticle歌名译为"斯镇的颂歌",也注意到有不少人同意并沿用这种译法。另一个与此分歧较大的译法为"斯卡波罗夫集市"。但很显然,像这类音节较多的地名,类似将Philadelphia处理为"费城"的译法要稍好,Scarborough译为"斯镇"似为妥当。问题是我很长时间里将"集市"演绎为"集镇",所以误将ScarboroughFair整体理解为一个"斯镇"。这是我颇感汗颜之处。
其实Scarborough是英格兰东北部一自治镇,毗邻北海。该镇人口4万多,有悠久的历史,至今以铜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和公元四世纪罗马人的信号塔吸引游人,是著名的海滨度假地。英国著名的女诗人DameEdithSitwell(1887-1964)和著名作家SirSacheverellSitwell(1897-1988)都是Scarborough人,美国电影演员CharlesLaughton也生于此镇。歌曲ScarboroughFair中所指的无疑是这里。
既然Scarborough是一个地名,那么ScarboroughFair理解为举办于该地的集市较为合适。如此,ScarboroughFair/Canticle译为"斯镇的集市和副歌"似乎最妥贴。但这可能会使人误解为"斯镇的集市"和"斯镇的副歌",后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副歌的内容与"斯镇"是毫无关联的,更准确的翻译应为"斯镇的集市和一段副歌"或"斯镇的集市(外一首?quot;。作为歌名,这样的译法又显然太过冗赘,相比之下倒不如"斯镇的颂歌"(ScarboroughFair/Canticle)或"斯镇的集市"(ScarboroughFair)。其实当我们在后文了解到这首歌的来历细节之后,就会发现ScarboroughFair的歌名对整首歌的内容是全然无关紧要的,ScarboroughFair也好,有的版本记载的CapeAnn也好,完全是信手拈来,是不同的民歌手演唱时随意改动的地名。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ScarboroughFair作为歌名是远在美国歌星PaulSimon(保罗·西蒙,1941-)百曛?暗氖虑椋琒imon不可能如"若非"所言在60年代末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将ScarboroughFair做成"歌眼"。而Scarborough这个词作为地名,更是古已有之,至少在我考证这首歌由来一直到中世纪,也没有见有将ScarboroughFair拆解为Scar-Borrow-Fair,再以Scar与Fair昭示战争与和平(Anti-War)的说法。
就算再推至上古,Scarborough是由scar(伤疤)和borough(自治镇)构成的词,也不尽然就如有些人可翻译为"创伤之城"。谁知此地名是不是因领地所有者脸上的疤而来呢?而且,Scarborough这个地名不仅在英格兰久已有之,而且受其文化影响的美国(缅因州)甚至特利尼达和多巴哥也有同名的城镇,再小的地名如加拿大多伦多的ScarboroughCivicCentre等更是多不胜数。试想一个人们如此认同的地名出现在歌中时,谁又会去解谜似地剖析它的含义呢?即便可以拆字取义,谁会把"合肥的故事"联想成"两个胖子做古文"呢?

二、矮子骑士

ScarboroughFair的歌曲原型来自TheElfinKnight(Child#2),即"矮子骑士"(查尔德民歌集第二号),最早见诸记载是在英格兰1673年。这首民谣主要流传于英伦三岛和爱尔兰,在美国东部一些州和加拿大西部地区也有传唱的记载。在不同记载中不同的歌词版本有近二十种,不同的歌名也有十多种。歌名为ScarboroughFair的版本见于十九世纪。尽管如此,歌曲最初的内容情节大体相似,只是越到近代原来的情节线索越不明显,矮骑士的身份被淡化甚至去除。下面就是最初版本的TheElfinKnight歌词。

TheElfinKnight


MYplaidawa,myplaidawa,
Andorethehillandfarawa,
AndfarawatoNorrowa,
Myplaidshallnotbeblownawa.

1Theelphinknightsitsonyonhill,
Ba,ba,ba,lilliba
Heblawshishornbothlewdandshril.
Thewindhathblownmyplaidawa

2Heblowesiteast,heblowesitwest,
Heblowesitwherehelykethbest.

3'Iwishthathornwereinmykist,
Yea,andtheknightinmyarmestwo.'

4Shehadnosoonerthesewordssaid,
Whenthattheknightcametoherbed.

5'Thouartoveryoungamaid,'quothhe,
'Marriedwithmethouilwouldstbe.'

6'IhaveasisteryoungerthanI,
Andshewasmarriedyesterday.

7'Marriedwithmeifthouwouldstbe,
Acourtesiethoumustdotome.

8'Forthoumustshapeasarktome,
Withoutanycutorheme,'quothhe.

9'Thoumustshapeitknife-and-sheerlesse,
Andalsosueitneedle-threedlesse.'

10'IfthatpieceofcourtesieIdotothee,
Anotherthoumustdotome.

11'Ihaveanaikerofgoodley-land,
Whichlyethlowbyyonsea-strand.

12'Forthoumusteareitwiththyhorn,
Sothoumustsowitwiththycorn.

13'Andbiggacartofstoneandlyme,
RobinRedbreasthemusttrailithame.

14'Thoumustbarnitinamouse-hell,
Andthrashitintothyshoessell.

15'Andthoumustwinnowitinthylooff,
Andalsoseekitinthyglove.

16'Forthoumustbringitoverthesea,
Andthoumustbringitdryhometome.

17'Whenthouhastgottenthyturnswelldone,
Thencometomeandgetthysarkthen.'

18'I'lnotquitemyplaidformylife;
Ithapsmysevenbairnsandmywife.'
Thewindshallnotblowmyplaidawa

19'MymaidenheadI'1thenkeepstill,
Lettheelphinknightdowhathewill.'
Thewind'snotblownmyplaidawa

我们可以看出歌词中的故事讲的是:矮骑士与一位相好的姑娘调侃,他答应娶姑娘,但她必须做到一系列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姑娘答应做到这些事情,但矮骑士必须先做到她要求的种种无法实现之事。这种起源于男女情人相互诘问的民谣形式,显然广泛存在于许多民族的民间文化当中,《刘三姐》中无数的对唱便是此类。再此后的版本中,变化最大的是诘问的内容,可以想见这是因为诘问往往是即兴变化的。1810年版本中的此部分既保留了原歌曲的主要情节,又接近今天我们听到的ScarboroughFair的内容,大意为:你能否为我做一件亚麻衬衣,但不能有褶缝和针角?濯洗于远方的枯井,晾于从未开花的荆棘?好,你提了三个问题请先回答我的问题,能否为我在沙海之间找一方土地?用羊角耕地,播一粒胡椒种,收割以皮镰刀,束以孔雀羽?做完了这些事你再来取你的亚麻衬衣。
而我们今天听到的Simon&Garfunkel的演唱录制于1965年,相互诘问的情节已支离破碎,很难看出,读起来倒像是昔日情人间的私语。另外矮骑士完全消失,主人公可以引申为一般的普通人。这是这首古老民歌被赋予新意的所在,全无PaulSimon加入或更改的词句,60年代美国的背景又如何被植于字里行间的呢?

三、鼠尾草和百里香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版本中都有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这一句,较早出现于记载中的是1810年的版本,还有的版本中甚至是ivyandholly(常春藤和冬青)等完全不同的东西。据分析这些字句在早先的民歌中未必不存在,只不过它们是以和声副歌或过渡句的形式出现,而且即兴的变化较多,因而不易记载而已。这在它们出现的版本中也可以窥见端倪,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或singivy,singholly出现往往在第一段,在其后段落中就省略不记了。
有学者认为像parsley、sage、rosemary、thyme、ivy或holly等植物常出现在英国文学中艳情或诱惑类的描写里,因而带有明显的煽情意味。如此解析直观感觉已有些委曲,再如"若非"解sage为"贤哲",thyme为"时间"则实数荒诞不经。
我依然觉得自己在10年前将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理解为不相干插入的四种植物,是一个更可信的思路,只是当时没有旁征博引地展开罢了。
其实我们在关注今日世界上各种文化间的千差万别之时,应当注意到它们在最初阶段和原始形式时有非常多的共性,民谣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古典诗词评论者们将诗歌的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和"兴"。比即譬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即寄托,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即是兴,而不是比。然而随着诗歌日渐从劳动人民口头传唱衍化为文人士大夫案几上的玩意儿之后,兴的手法便逐渐消失。文人们觉得不在"兴"中兼蓄以"比"便不显其骚客本色,以至于今天无数在文人教化中茁壮成长起来的新文化人,若非在"兴"中找出些"比"意,则食不能甘味而寝不能安枕。sage寓意为"贤哲",thyme比拟为"时间",然后二者勾连,如此方觉"精当透彻"。
在文人墨客们摒弃兴的手法而自得于其繁荣时,兴的表现方式仅存于依然野生的民歌当中。新疆民歌中"达板城的石头圆又平,西瓜大又甜";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儿背洼上开,你有什么心事慢慢来";美国民谣"WhereHaveAllTheFlowersGone"就都仍保留着明显的只兴而不比的词句。任何试图用比来解析它们的做法都会是很荒唐的。睿智的民歌继承人王洛宾或PeteSeeger等也都不刻意追求意兼比兴。
假如我们用兴的表现手法来解释出现在ScarboroughFair中的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一句时,这四种常作调味香料的植物与内容的不相干岂不是非常好理解吗?再想象这类的词汇即兴出现在原始的和声副歌或过渡句中的情景,还有什么理由非给它们找个说法,非把它们说成是"歌眼"?

四、士兵真死了吗?

在"若非"的评论中乍读到"歌曲以一位在战火中亡故的士兵的口吻唱出"时,颇感意外。ScarboroughFair主歌显然并没有"死去士兵"的痕迹,而从副歌Canticle看,我一直理解是一个士兵从回忆山乡童年到面对战争现实。考虑到这一段歌词才真正是PaulSimon创作于60年代并加入ScarboroughFair的,我还真有点相信士兵已经死去的说法。可是当我反复在Canticle中演绎这种说法时,并不能完全自圆其说,总有一些细节相互矛盾的感觉。
"若非"评论中一面称ScarboroughFair是一首十七世纪的英格兰民谣,一方面又说歌曲作于60年代末,他可能实在不清楚歌中哪些来自十七世纪,而哪些来自60年代。正因如此他才替PaulSimon拆解ScarboroughFair、Sage和Thyme的吧?
确实ScarboroughFair是在Simon&Garfunkel加入了Canticle演绎之后才开始风靡全球的,但ScarboroughFair的词、曲甚至吉他伴奏指法都是Simon在英国民谣圈盘桓时期从英国歌手MartinCarthy那里拷贝过来的。多年之后Carthy起诉Simon侵犯其吉他伴奏编配版权,还以胜诉告终。ScarboroughFair既不是Simon的手笔,也非Carthy原创。出自Simon之手的只是Canticle和崭新的编配。
Canticle是PaulSimon一首旧作的片断,原作名为TheSideofaHill,曾先ScarboroughFair/Canticle于1965年出版,收录在Simon在英国出版的一张独唱专辑PAULSIMONSONGBOOK。当我将这首歌词找来读过之后,Canticle中的内容情景才清晰合理地联系在一起。

TheSideofaHill


Onthesideofahill
InalandcalledSomewhere
Alittleboyliesasleep
Intheearth
Whiledowninthevalley
Acruelwarrages
Andpeopleforgetwhata
Child'slifeisworth

Onthesideofahill
Alittlecloudweeps
Andwatersagrave
Withitssilenttears
Whileasoldiercleans
Andpolishesagun
Thatendedalife
Attheageofsevenyears

Andthewarrageson
InalandcalledSomewhere
Andgeneralsorder
Theirmentokill
Andtofightforacause
They'velongagoforgotten
Whilealittlecloudweeps
Onthesideofahill

山坡上一个无辜的孩子被枪杀,因为山谷里正进行着一场战争。枪杀孩子的战士正擦着枪,他也将是无谓战争中的一个无辜牺牲者。当Simon把这样的情节与ScarboroughFair混合在一起之后,战士的心里自然而然又出现了一位远方的恋人,又一个无辜的受害者笼罩在战争残酷的阴影当中。两个原本不复杂的故事被这样的交织,造成了重重叠叠想象的余地。这是PaulSimon特别擅长而在60年代特别喜欢使用的手法。在那张出版于1966年的专辑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中,第一首歌ScarboroughFair/Canticle使用了两首歌重叠,而最后一首歌SilentNight/SevenO'clockNews则将歌曲"平安夜"与1965年某晚七点的新闻重叠在一起,谋杀、越战、民权运动、反战示威、政客的嘴脸和镇压行径与圣诞前夜的圣洁气息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反差。PaulSimon令人称奇的是他超凡的想象力而远不止是他的文学功底,不仅混合歌曲,经他片断处理过的TheSideofaHill也给人们的理解凭添疑云。
让我们再看一看选用ScarboroughFair/Canticle为主题曲之一的电影《毕业生》,这部由MikeNichols(迈克·尼克尔斯)执导,DustinHoffman(达斯廷·霍夫曼)主演的影片本身也是一个层次重叠,反差交织的故事。60年代中期社会的动荡和危机与中产阶级小生活圈的平静无聊,年轻人理想主义的真诚与中年人的虚伪和堕落,健康的恋爱激情与畸形的肉欲刺激,……在这无数重的反差当中再加入ScarboroughFair/Canticle的曲意重重,反过来电影再加于歌曲的重重曲意,其复杂和耐人寻味程度实在令人赞叹不已。这是Simon追求的,Nichols追求的,也是Hoffman追求的艺术的错综复杂性,是崛起于60年?quot;思想大解放时期"的许多艺术家共同偏好的追求。这岂是一个"反越战"所能涵盖的主题?
士兵真的死了吗?在歌曲ScarboroughFair/Canticle至少还没有,也许明天,因为战争还在继续,因为无谓的战争还将无休止地再起。

五、克拉里昂号

评论家们总爱用完美主义来形容PaulSimon,他从事音乐的投入精神和他较低的作品产出数量便能说明一些问题。具体到ScarboroughFair/Canticle这首歌,您便可以对他的精益求精略见一斑。
您以为我单指歌词意象的重峦叠翠吗?岂止于此。这首歌的演唱和伴奏同样处理得错落有致。这许多年一直听录音,认为歌曲是由主声部、和声声部,再加上Canticle三重声部组成。高音的主声部和Canticle由ArtGarfunkel司唱,主歌和声声部由嗓音略黯的PaulSimon唱。可后来在他们演唱的原配乐谱上发现,原来主歌的两个声部根本不是我们听上去和想象中的主与和的关系,而是由Garfunkel和Simon两人各自由主音到和声,由和声到主音交替穿插演唱的。Canticle完全不同的曲调与歌词再由Art纯净的嗓音单独演绎、合成。
如此丰富表现的人声演唱,为伴奏提出了难题。Simon使用吉他伴奏时在第七品位上使用了变调夹,使通常接近人声的吉他音色被拔得高洁缥缈,如晴空上的流云。另外若隐若现的弦乐则像是更远处淡淡的山水。音乐上如此分沓的层次处理与内容的层次交织,构思之巧妙与严密真是匪夷所思。常好奇歌词中Clarioncall的声音,心想要是能将其加入伴奏或为可观,可已然如此缜密的结构层次里,哪儿还能加得下呢?

六、何谓牵强?

何为"牵强附会"?把不相联系的事物强说成有某种联系。
我在十年前解释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时明明是相反,把"原本有某种联系"的所谓"歌眼"说成是不相干的"四种芳香类花草",怎么我反倒成了"牵强得叫人哑然失笑"?我原本用的是一种保险的说法,因为大不了自己落一个理解不透的名声,而决不会背"牵强"这个自己更厌恶的名誉,谁承想这个屎盆子还是给扣了过来。
而这位自诩"点睛"者,只是在ScarboroughFair、sage和thyme这四个词上点了点,便声称龙已升空,便煞有介事地提醒读者联系60年代的大背景。怕您对60年代美国了解得太全面还要加注为:越南战争。就算他真的有点睛绝技,也先得把龙描清楚,至少也得把离"歌眼"近切的眉毛胡子分清楚。就算sage(鼠尾草)可以解为"贤哲",thyme(百里香)可以解为"时间",那紧挨着的parsley(芫荽)和rosemary(迷迭香)总得给个说法吧?是"蹲在芫荽和迷迭香中耗时间的贤哲"?
如此解析作品的手法使我觉得分外眼熟,想来查去,在《人间词话》中找到:

张惠言评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云:"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
(王国维对此评论道:)"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

原来"抢?quot;的人古已有之!而这里张惠言的牵强尚能在整体上自圆其说,若非的"歌眼"之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我一直希望看到研究和评介英文流行音乐的人多一些;评论的时候翻译转述少一些,自己的观点见解多一些;感性的东西少一点,理性的东西多一点。想不到我见到的一个符合条件者,竟像是做文字狱的高手和麦卡锡主义分子。也许是我错了,现今流行的文风是口没遮拦,过屠门而大嚼,只求快意而没想吃肉。


我在这里长篇大论一通,把艺术作品当作出土文物一样来考证其实很乏味无聊。怪只怪有人先不满足于不求甚解的欣赏,偏要从字缝里看出点深度,我于是依样画葫芦挖点深度看看。真正欣赏艺术作品,全然不需要先研究研究再欣赏欣赏。背景知识多了可能感受会更敏锐,感受会更多样化和更深切,但背景知识少的人得到的感受同样可以是美好、真挚、强烈和快慰的。任何一个艺术家也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给所有人完全一致的感受。当我觉得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就是四种芳香的花草,将眼前事引向一种弥散着甜蜜气氛的悠远画境中,在我的脑海里有一幅协调的画面,我何其乐融融耶。而当"若非"之类听ScarboroughFair/Canticle这首歌时,他看到的是个别的单词,记起的是人所云、书所述的背景概念,想到的是与歌曲内容扯不上关系的意象"成千上万的普通士兵如野花一般被战火摧毁在沙场上",我真的想不出这样的欣赏快意何在?"在往来寂静的清夜里",你根本不需要歌曲流入你的心田,而是TheDeepOfYourHearttearsthesongwords,rapestheimage,然后你快哉其意?
假如有人将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解释为四种调味植物,而女主人公为一家名为ScarboroughFair餐馆的女老板或女招待,这倒是非常可信与生动的理解。因为我在网上的确看到过名为ScarboroughFair的美国小饭店。成千上万的普通读者、听众从他们个人经历的角度,从他们知识层次的角度感受文艺作品,能基本上完整地感知作品全貌,重要的是能找到特别的感动,何必要求他的感受符合什么说法呢?更何必要求他的感受符合作者的初衷呢?文艺作品的目标只有一个,没有对与错,那就是感动。
发表于 2008-9-28 14: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最早听这支曲子的时候,还不知道它的名字.
隔了几年,直到读03年大一的时候,无意间买了本 原音重现 ,里面恰好有 毕业生 的介绍!欣喜若狂,也随即知道了它的名字!只不过那个版本是 月光女神布莱曼的
但感觉随后不久,居然大街小巷都在唱这首歌,就慢慢淡了.
多年后的今天,当再听到这熟悉而空灵的天籁时,我心悄然*****
发表于 2008-9-28 14: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激动!!!!!!!!!!!!!
看来版版们有所行动咯
发表于 2008-9-28 14: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08-9-28 14: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顶!狂顶!
发表于 2008-9-28 15: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太伟大了,留个记号。一定要学习的经典。
发表于 2008-9-28 15: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看多少遍才看得懂哦
发表于 2008-9-28 16: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9-28 16: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好好学   版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08-9-28 19: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嘛也不说了 眼泪哗哗的。。。 真是追根溯源 收获太多了 Q版辛苦了~~~
发表于 2008-9-28 19: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学习了,本以为挺了解这歌词了,汗颜哪
发表于 2008-9-29 10: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帖子一定要顶
谢谢Q版的好东西
发表于 2008-10-6 09: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顶
发表于 2008-10-6 22: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旋律、伴奏、歌词都很漂亮,经典之作
发表于 2008-10-6 23: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啊············!!!!!!!!!!!
发表于 2008-10-7 08: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下~~~~~~
发表于 2008-10-19 10: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帖子不能沉~~
发表于 2008-10-21 00: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
发表于 2008-10-21 01: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学习这首歌,经典啊!!
发表于 2008-10-25 16: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10-26 13: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
发表于 2008-10-26 17: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Q版满塞!
发表于 2008-11-17 15: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曲谱, 留名收藏
发表于 2008-12-23 21: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MY FAVORITE SONG
I LOVE PAUL SIMON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1-24 16: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5-2-9 18: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8: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的比较早,有些视频链接不一定有效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4-6-2 07: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