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5|回复: 2

[推荐]放在这里不太合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10 0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放在这里不太合适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有「欧洲音乐总监」外号的卡拉扬,祖先由马其顿迁到奥地利,父亲是医生。他执掌柏林爱乐三十四载,气势之盛,无人可比。  卡拉扬虽然名满天下,但谤亦随之,找他麻烦、开他玩笑的新闻,从不间断。
--------------- 卡拉扬需要一只导盲犬---------------


  性格独特的卡拉扬,行事自我,所以不时有他的轶事趣闻。  ◎有一次卡拉扬跳上出租车,司机问︰「到那里﹖」卡拉扬回答﹕「到哪里都可以,『哪里』都要我﹗」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卡拉扬先后担任英国的爱乐管弦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柏林爱乐管弦乐团、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萨尔滋堡音乐节的音乐总监,以及米兰史卡拉歌剧院的客席指挥,掌控着重要地位,因此卡拉扬不免顾盼自雄,摆出君临欧洲的态势﹗有人看不顺眼,所以开他这个小玩笑。  其实,那时后的卡拉扬出入有名车接送,还有保镖车队随行,再不然就自己驾着他那部红色保时捷狂驰一番,出租车可能已经很少坐了。  ◎卡拉扬指挥的时候多半闭着眼睛,当他双眼一闭,即表示已进入情况,准备开始指挥了。然后他就这样一路眼帘低垂,直到乐曲结束,才张眼转身谢幕。  他说﹕「眼睛闭着,我的耳朵会『看』得更清楚﹗」因此有人戏称,卡拉扬最需要的是一只导盲犬。  面对闭眼指挥的老板,柏林爱乐的团员却更聚精会神,目不转睛「盯」着他。有人认为,也许卡拉扬就是利用这种目光不对焦所造成的不安全感,逼使团员更加注意他细微的动作变化,彻底达成他的音乐指令。   ◎萨尔滋堡音乐节的导游指着到处悬挂张贴的卡拉扬玉照对游客说﹕卡拉扬是萨尔滋堡人,是萨尔滋堡的荣耀……对了﹗莫扎特刚好也生在这里。」  一九五四年以前,卡拉扬原本没什么机会出席萨尔滋堡音乐节,在福特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 刻意的打压下,他只有旁观的份。等福特万格勒一过世,卡拉扬立刻冒出头,音乐节总监的头衔终于落到他手中。  他一改前任的传统作风,施行新派经营法;卡拉扬结合音乐与观光,扩大音 乐节旧有的规范,以多采多姿的节目吸引全球的乐迷。他以自己为中心,音乐节的主题就是「卡拉扬」,所有的话题绕着他转,原本「莫扎特音乐节」的诉求反而变得模糊,隐约变成「卡拉扬的莫扎特」。


----------------『大纳粹』备受争议-----------------


  卡拉扬是纳粹党员,这个阴影跟他一辈子,终其一生,以色列和犹太音乐家始终无法接受他。卡拉扬曾辩称,他在一九三五年加入奥地利纳粹党,是为了取得阿亨(Aachen)歌剧院的总监的职位,这种作法在当时本来不足为奇,问题是有好事者查出卡拉扬的党龄比他所说的要早个好几年,那些人以为只要证实卡拉扬说谎,就可以拉他下台。  二次大战结束,卡拉扬被禁足两年。恢复演出权后,他到过美国几次,每次带领柏林爱月巡回时都会碰上示威群众『欢迎』他,这批号称反纳粹得人群高举牌子在音乐厅门口叫骂,触他霉头。一九八九年二月,八十一高龄的卡拉扬最后一次赴美演出,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登台指挥维也纳爱乐,这时的卡拉扬已经不良于行,需旁人搀扶才能走上指挥台,观众目睹步履蹒跚的老大师过人的意志力,都发自内心地起立鼓掌,状极感人!虽然如此,场外还是有一小撮人找麻烦,毫不留情地告到美国司法部,检举他纳粹身份。  乐评家对卡拉扬有两极化的评价。有人只要看到卡拉扬的大名就不加分辨的说好,譬如日本、英国的某些专家;另外一派属于先入为主的『反卡派』,非常情绪化,只要一提到卡拉扬,就嗤之以鼻,甚至拒称其名,而以『大纳粹』(Great Nazis)代之。  卡拉扬指挥的唱片销售量与产量都是世界第一,有一定的水准,听过他的作品的人,一般反应都很好。卡拉扬深谙大众传播的威力。他常说,透过电视,两、三千万人可同时欣赏他指挥的『蝴蝶夫人』,要是他只在歌剧院演出,要等到何年何日才可达到这些人次?他又说,有上亿的人听过他的贝多芬交响曲唱片,如果他天天在音乐厅指挥同样曲目,一辈子也没法追上这个数字。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卡拉扬没说:光是他第二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六十年代DG发行)的版税收入,就够他添购一架私人飞机。


--------------说『不』是最难启齿的字--------


  有人问过卡拉扬,听不听别人的唱片,卡拉扬回答说,当然听:『不过我不能透露听谁的唱片,说了甲不提乙,乙会生气。』他只说他比较常听声乐的唱片,因为他喜欢人声,想找寻最美的『新声』,供歌剧演出之用。  卡拉扬虽然极力提拔新人,但也『用』坏许多歌手,毁了一些好声,譬如女高音黛妮希、克蕾丝邦等。大家都知道,只要被卡拉扬看上,就等于是鱼跃龙门,谁也没有勇气拒绝卡拉扬的邀请。跟卡拉扬说『不』是世上最难启齿的字,特别是初入乐坛的年轻生手,大家想,管他的,唱了再说,往往忽略其中隐藏的危机----卡拉扬喜欢用鲜嫩的轻声唱大部头的作品。以如此超透支的歌唱,不要说长期发展,两、三年就得用掉一批『声音』,不过卡拉扬不怕,新人们前仆后继,排队等着被『发掘』,卡拉扬永远有年轻之声可用。  七十年代柏林爱乐管弦乐团的纽约之行,卡拉扬除了指挥三场轰动的音乐会外,还特别抽空到茱丽亚音乐院所开办的大师班,指导年轻的指挥。旁听席中不乏杰出的音乐家,包括小泽征尔及钢琴家兼指挥爱森巴哈。小泽是卡拉扬最有名的学生,深得真传,卡拉扬也已有这么一位学生为荣。其它受卡拉扬提拔的晚辈有阿巴多、梅塔、慕提、夏伊、毕契柯夫等人。卡拉扬说他希望能帮助年轻人少走冤枉路,尽可能提供他们宝贵的经验,在他们最需要帮助时适时伸出援手。卡拉扬积极地培植后进,乐坛盟主的宝座越坐越稳。


--------------从马术中领悟指挥精神---------------


  卡拉扬是运动高手,兴趣多广,样样在行。音乐会前,他喜欢利用时间驾飞机兜风遨翔,享受腾云驾雾的乐趣。他说开飞机跟指挥乐团道理相通,两者都需要精神集中,百分之百做好事前准备工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失误,否则会全盘皆输。  卡拉扬百说不厌的故事之一是他学骑马的经验。他说当他学到骑马跨栏的进度之前,连续失眠了好几天,他想「马儿的身躯如此庞大,如何带它过栏呢?」后来他才知道,原来不是你带马过栏,而是它带你过栏去,只要你把姿势摆正,双腿一夹,马儿应声而起,一越过栏,完全不需你耗费力气。他把这个道理应用到指挥上头,当音乐要达到高潮前,指挥只需点出必要的拍点,乐团自己会造成声势,千万不要有多余动作,那只会干扰乐团,造成反效果。每次他在教学时看到年轻指挥摇头摆身故作激动状,他就会举这个例子提醒对方。  卡拉扬是名气最响的指挥家,全球各大出版商当然抢着出版他的自传。但是卡拉扬经常推托:「要我谈谈自己可以,写自传绝不可能;就算要写,也只能写与音乐相关的事。」当时卡拉扬已经分身乏术,音乐或自传都是由别人捉刀。  一九八八年,奥地利出版卡拉扬的『生平自述』,由法兰滋安德勒执笔,卡拉扬在序里再度强调他的「只能说不能写」论调,他说他读完与作者对话录音的文字稿后,赫然发现口述与文字是性质相异的两回事,文字写的跟嘴巴说的居然不一样!他说:「由旁人来描述你不就等于指挥在诠释作曲家的作品,各家说法各有不同,没有哪一个解释可以说是『定论』,这本自传是执笔者在『诠释我』,我只是旁观的第三者,提供资料而已。」  卡拉扬一九0八年四月五日出生于萨尔滋堡,父母都热爱音乐,卡拉扬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成长,三岁学钢琴,四岁开独奏会,接着活跃于萨尔滋堡各教堂的儿童合唱团,是个音乐天才,乡亲们称他「小莫札特」。


---------------这个人有钢铁般的意志------------


  一九二九年,卡拉扬从维也纳学成还乡,父亲出资请来萨尔滋堡音乐院的管弦乐团让卡拉扬指挥生平第一场正式音乐会。成功的音乐会立刻替他带来好运,受聘在德国乌姆(Ulm) 小城工作七年,卡拉扬的指挥生涯于是踏出第一步。他下一个任所是阿亨歌剧院,这时卡拉扬开始受到注目,一九三八年,柏林国立歌剧院请他指挥贝多芬的「费黛里奥」,震撼柏林乐坛,媒体称他「奇才卡拉扬」,那年卡拉扬指挥他的录音处女作--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序曲,从此揭开长达半个世纪的唱片事业序幕。  同年卡拉扬首次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引来乐团首席指挥福特万格勒的嫉妒猜疑,视他为劲敌。一九四二年,卡拉扬不顾纳粹警告,娶了有四分之一犹太血统的安妮塔古特曼,因此被打入冷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德军节节败退,卡拉扬和妻子逃往意大利乡间藏匿,生活条件极差,但是卡拉扬仍不改其志,照常研究音乐,勤习意大利文,随时准备东山再起。  EMI 王牌的唱片制作人华特李格(Walter Lagge)说:「在恶劣的环境也击不倒卡拉扬,这个人有钢铁般的意志与纪律!」  李格回忆战后卡拉扬被禁止演出,困居在维也纳的一间破旧小公寓,物质极端缺乏,李格携美酒去看他,卡拉扬如获至宝,但却没有一下子牛饮而尽,而是冷静地将美酒平均分成数十份,每天一小口,表现出高度的理智与节制。  李格见到卡拉扬龙困浅滩,手脚难伸,于是提出优渥的录音合约,请卡拉扬担任他所创办的爱乐管弦乐团指挥。但是卡拉扬并没有马上答应,他很有耐心地和李格讨论合同的每一细节,直到完全清楚满意后才签约。他的谈判技巧与冷静又让李格开了一次眼界。李格说卡拉扬是他生平所见最有自信的人,完全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得到什么。这种稳扎稳打的性格,使卡拉扬一步一步走上指挥帝王的宝座。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福特万格勒过世,次年卡拉扬以歌剧的特长及八面玲珑的人际手腕,击败劲敌祡力比达克,接任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卡拉扬以谢绝其它乐团聘约为交换条件,要求「终身指挥」的头衔,他再也不甘被人呼之则来,挥之则去,他要一头栽进指挥柏林爱乐的工作,不愿有后顾之忧。合约中记载,卡拉扬六十五岁以后自己可以决定去留,除非他想离开,否则没有任何人可以逼他走路。有了这层保障,卡拉扬终于能全心致力提升柏林爱乐的演奏水准,将柏林爱乐塑造成举世合奏技术第一的交响乐团。他也承认,整整花了十年工夫,他才改掉福特万格勒留下的音乐旧习,使柏林爱乐真正盖上「卡字标计」。


---------------与福特万格勒的瑜亮情节-----------


  柏林爱乐创立于一八八二年,历经毕罗、尼基许、福特万格勒等大师掌舵,地位崇高,与维也纳爱乐、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团并称欧洲三大乐团。卡拉扬与爱乐前任指挥福特万格勒是完全不同的典型,尽管卡拉扬非常景仰福特万格勒的指挥艺术。   卡拉扬曾说,他希望能融合托斯卡尼尼与福特万格勒两家的特长,客观派与主观派并重。年轻时的卡拉扬比较接近托斯卡尼尼的风格,随着年龄增长,福特万格勒的影响才越来越明显。卡拉扬说,假如有一天他写有关音乐的书,一定会把博大精深的福特万格勒写进去。  虽然卡拉扬表现出对福特万格勒的仰慕,但福氏仍然视他为眼中钉。这是人性之常,大师们也不能免。卡拉扬接任柏林爱月指挥后,努力将乐团的合奏技术推像完美的境界,然而世人肯定之余,还是不免将他与福特万格勒相比,经常有人批评:「福特万格勒的精神境界比较高。」这类看法深深击中要害,是卡拉扬心中永远的结!   一八八六年在柏林出生的福特万格勒,父亲阿道尔夫是德国着名的考古学家,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文化界俊彦,他延聘各个学门的顶尖人物来家当教席,厚实福特万格勒的人文素养。反观卡拉扬赴维也纳求学前,他的父亲叮嘱他,最好同时选择实际一点的科目,两者之间成长的背景确实有所不同。不过这也有好处,有工科背景的卡拉扬因此常保追求最新影音科技的兴趣,造就他辉煌无比的音乐传播事业。  卡拉扬与福特万格勒之间还有一个最大的差异,福氏来往的尽是文史、哲学、艺术大师,卡拉扬却经常被经纪人、唱片公司制作人、名流显贵所包围,大家前呼后拥,绕着他团团转,卡拉扬身不由己,要脱身也难。笔者认为,两人除了个性差异外,时代背景的不同也是重要因素,当中无所谓谁比谁高明的问题。  卡拉扬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让更多的人接触音乐,古典音乐音他而更普及,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他名留青史了。


---------------------生前死后都不甘寂寞------------------


  卡拉扬最怕死后世人忘了他。据说他曾将贝多芬交响乐曲埋在地底深处,以铜墙铁壁保护着。  六十年代起,卡拉扬开始拍影片,希望后人能观其影,思其人。他费了很多工夫,自己选景,镜头大多集中在他身上,看起来虽然有些做作,不过,这是六十年代流行的拍摄手法,难以苛求。晚年的卡拉扬自组影音公司和Sony合作拍摄音乐影片,声光效果非常好。这些影片都是他的传世之作,全部由他亲自剪辑。很难想象八十高龄的卡拉扬每天花费五个小时埋首影片堆中,难怪他不写传记,这就是他的音乐传记。  卡拉扬曾经想拍普契尼以紫禁城为背景的「杜兰朵公主」,他透过了香港的德国领事馆找上导演胡金铨(卡拉扬可能看过「侠女」),将胡导演大老远地请到他的豪华游艇谈拍摄计画,可惜后来不了了之,没有下文。  卡拉扬和Sony总裁盛田昭夫是多年老友,交情至深。一九八九年的萨尔滋堡复活音乐节,卡拉扬和Sony老板、非利普及宝丽金集团共同宣布CD激光唱片的诞生。一九八七年,Sony在卡拉扬居住的萨尔滋堡近郊小镇安妮夫(Anif)设厂,就近拍摄制作卡拉扬的音乐影片。  卡拉扬对家乡子弟因为他的缘故而能增加许多就业机会,颇为得意。这是他继振兴萨尔滋堡观光事业后,又一次对乡里的回馈。一九八九年七月十六日卡拉扬病逝安妮夫家中,就是倒在Sony老板的怀里。  卡拉扬过世后,Sony宣布以发行卡拉扬的艺术为已任,不计盈亏陆续发行这些音乐影片。   一九八二年十月,笔者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听了四场卡拉扬和柏林爱乐管弦乐团的音乐会。曲目包括布拉姆斯全部四首交响曲以及马勒第九交响曲。卡拉扬指挥下的柏林爱乐奏出前所未闻的精致、集中、匀称与华丽,纯就乐团合奏的完美性来说,卡拉扬的确是当代第一,找不到对手。观众给予最热烈的喝采,激情的程度,只有少数两、三位首席女高音(Prima donna )可与之相比。  最后一晚的马勒交响曲一向是卡拉扬的拿手曲目,据说白天排练时太过完美,卡拉扬心想:「糟糕!晚上一定没法再现。」果然,当晚的演出,美则美矣,但仍未达到卡拉扬演奏此曲目的最高标准。


------------------ 帝王统治引爆冷战 ----------------------


  柏林爱乐是著名的纯男性乐团,这一趟美国行,引起争议的单簧管演奏家麦雅女士(Sabine Meyer) 赫然在座!她的表现非常精彩,听众很容易被她美丽的音色吸引住,坐在清一色男士的团员中,麦雅特别抢眼。  回德后,卡拉扬为了麦雅,不惜与柏林爱乐展开长达数年的明争暗斗;卡拉扬坚持聘用她,团员委员会执意不肯,他们借口麦雅虽然不错,但她的音色与木管组的各部领奏者无法兼容,有违柏林爱乐悠久美好的传统。双方毫无转寰余地,冷战于是开始。  麦雅事件其实只是近因,远因是长期以来卡拉扬的威权统治心态终于引起团员反弹,他们全体动员,发动一波波的攻势,第一个动作是先拿卡拉扬的左右手开刀--罢黜乐团经理。卡拉扬也不该示弱,宣布取消和柏林爱乐的录音活动并停止每年暑假柏林爱乐在萨尔滋堡音乐节的演出。  卡拉扬心想,「我是你们的衣食父母,断了大家的外快财源,还怕你们不乖乖就范?」不过事情没这么简单,团员们看准卡拉扬年事渐长,老态已露,才伺机反攻;他们有备而来,不会轻罢干休,于是到处挖卡拉扬的疮疤,存心斗臭,连卡拉扬向台北国家音乐厅狮子大开口的秘密都被挖出来批斗。卡拉扬接下来的动作更有如火上加油,他与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重修旧好,邀请他们取代柏林爱乐,在萨尔滋堡合作演出。这下子犯了乐团大忌,形同公开羞辱,事情更是闹得不可收拾。  麦雅不忍心老长辈四面受敌,自动辞去工作,给双方台阶下。纷争逐暂告落幕,但彼此心结已深,一直到卡拉扬过世都没有化解。  一位资深的唱片制作说:「没有乐团会喜欢他们的音乐总监,如果有的话,那一定不是好乐团!」从卡拉扬和柏林爱乐的例子看来,这话说的不无道理。白天双方斗的你死我活,晚上在柏林爱乐厅却行如胶漆,依然保现出音乐和谐美。卡拉扬 &柏林爱乐仍旧是票房保证;他们知道:合则两利,分则互损,因此只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地维持表面关系。不过他们都具备将音乐摆第一的气度,就算彼此看不顺眼,也不影响艺术水平,这是他们可爱的地方。


------------------ 大师和蔼可亲的一面 -----------------


  卡拉扬在学生时代,看到富家子弟出入皆是每人香车,羡慕之余,暗中发誓:「有为者亦若是!我暂且努力用功,等有朝一日功成名就,还怕要什么没什么!」  卡拉扬后来以多年不孕为理由,休掉在战争期间与他互相扶持的安妮塔,另取美丽的法国时装模特儿艾莉特。晚年的卡拉扬非常倚赖艾莉特,他鼓励爱妻发展绘画兴趣,七十年代还特别选用艾莉特画的水彩当他二十五张LD的封面,可惜后来CD版并没有继续采用。艾莉特对卡拉扬的呵护照顾,几乎到了无为不至的地步,她是卡拉扬晚年的心灵支柱。  一九八七年元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请到卡拉扬指挥。史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是卡拉扬最熟悉的曲目,他指挥起来十分得心应手,音乐如行云流水,生动自然。七十九岁高龄的卡拉扬像个和蔼可亲的爷爷,一反过去的形象;传统安可曲「蓝色多瑙河」前的新年祝词,卡拉扬还不忘为世界和平祈福,说出世人的心声。  同年的萨尔滋堡音乐节,卡拉扬与女高音诺曼(Jessye Norman)合作华格纳的歌剧「崔斯坦与伊索德」中的「爱之死」。第一次排练,卡拉扬请诺曼女士坐在乐队前面,看他如何与维也纳爱乐工作,一个音都不必唱,静静地聆听,让她先融入华格纳的音乐。


----------------- 即将消失的人间美声 -------------------


  演出时,卡拉扬有预感,这可能是他在萨尔滋堡音乐节最后一次指挥「爱之死」,他将华格纳的情欲世界染上落霞余晖,云彩随着音乐的进行一直转换颜色;从来没有人将「爱之死」奏得这么纤细颓美,这么令人屏息!诺曼不愧是伟大歌手,她帮卡拉扬完成他的「天鹅之歌」,美好的音乐化成过眼云烟,卡拉扬下得台来,口中不停念着:「完了!结束了......」落寞孤寂的身影,令人疼惜,更让人激动的无言;艾莉特急忙哄着他:「不会的!不会的!」激情的「爱之死」之后是一片空幻,在爱妻的搀扶下,大师垂老的背影逐渐远去了。  一九八九年二月,卡拉扬最后一次赴美,随行的是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著名的乐评家提姆派吉带领茱莉亚音乐院的学生到卡内基音乐厅聆听,行前特别叮咛:「你们将听到最完美的演奏,但是它即将从这世上消失!」  回到柏林,卡拉扬钢铁一般的毅力不堪岁月催磨,同年四月,他提出辞呈。往后的日子,卡拉扬的心情更是郁闷化不开,「终身任期」合约未满,但他的斗志已逐渐消沉,身体也就衰退得更厉害,三个月后,这位伟大的指挥帝王,与世长辞了!  有人在卡拉扬的晚年问他:「您老大限之后,指挥的水准会不会往下掉?」卡拉扬笑答:「这是你们必须担心的问题,与我何干?我除了从云端上方俯身下望,看看大家搞些什么鬼,又能怎么样?对不起,爱莫能助!」  这个问题问的好,答得更妙。不过卡拉扬相信轮回,他认同歌德的看法:像他们这种超凡的天才,上帝会在给他们一次机会,继续未完的志业,说还没说完的话。 (完)


( 文章取自『最受欢迎的大指挥家』)


发表于 2004-2-10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好!!!
发表于 2004-2-11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吉他论坛”应该间歇性的出现这样的食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5-22 02:38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