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35|回复: 19

大音乐家作品与古典吉他系列(一):肖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8 1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音乐家作品与古典吉他系列(一):肖邦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前言:去年整理编辑过巴赫作品的古典吉他改编系列资料,现忽有想法,搜集整理历史上大音乐家们的作品改编资料。吉他史上的作曲家及演奏家们在拓展吉他演奏曲目上的成就斐然,如果能分类整理,相信是一件好事。目前资料仍然限于网络,有相关资源的朋友若能添砖加瓦,则幸甚!每一贴都会在不断搜集完善中,每一贴内容版权属于原创作者,若有侵权请告之。



“没有什么比一把吉他更美了,除非两件其他乐器合起来才能比得上。(There        is        only        one        thing        more        beautiful        than        one        guitar...        and        that        is        two        guitars...)”肖邦曾如是言,足见他对吉他这件乐器的欣赏;但他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由于乐器音域、调性等方面差异,改编至吉他会有很多改变,这是两者相互适应的妥协,包括吉他调弦的变化乃至作品调性及局部的变动,吉他大师塔雷嘉就改编过肖邦的许多作品。


一、肖邦及其作品小传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 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 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 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 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 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 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 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 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 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 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 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 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 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 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 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 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 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 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 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 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 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 艾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 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 的影响。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 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 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 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 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 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 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 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 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 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 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 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 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 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 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 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 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 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 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 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 别时的痛苦。送别的友人以这样的话语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 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 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 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 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 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 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 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 愿它到处充分发扬,…… 通过你乐艺的音响, 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 显示你祖国的荣光。”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 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据说 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 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 回维也纳。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 “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 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 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是,在取得胜 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 送。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又 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 重新陷落的消息。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写给梯图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啊,上帝啊,你是 存在的!存在而不给他们报应!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 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怜的父亲!我高尚的父亲,可能 他在挨饿,他也没有钱给母亲买面包!妹妹也许遭受放肆的莫斯 科败类的狂暴蹂躏!帕斯凯维奇(帕斯凯维奇是攻陷华沙的俄国统帅。),这条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领 了欧洲那些头等君主国的驻节地!?莫斯科佬将成为世界的统洽 者?……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佬都不能杀啊!”尽管肖邦 的父亲一再劝告他不要抛弃俄国“国籍”(当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 居民均属“俄国籍”),可是肖邦在维也纳始终不去把他的俄国护照 延期,而甘愿放弃“俄国籍”,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 同时,肖邦在维也纳也没有动用俄国占领华沙的反动头子康斯坦 丁大公写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的介绍信,从此和俄国统治者彻底 划清了界限。以华沙起义为标志的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好比是一所 爱国主义的大学校,造就了无数波兰的民族战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兰的民族艾艺家。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 是,华沙起义以后的.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 坚强起来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


1831年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 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 会的一切。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尽管在文化艺术 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为全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 邦在巴黎时所说的:“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 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都和花柳有 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这 个天堂里成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谁也不过问一个人是怎样 生活的……。”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 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 在给多·泽瓦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进入最上层的社会, 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因为据说高尚的趣味是从这里出 发的;假如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过你,你马上就有更大 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沪你,你马上就弹奏得更好。” 由此可见,肖邦在巴黎尽管假快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但他 是不满意的。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 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 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 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他一月二十日举行音乐 会用……”。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 和上层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发所掩盖的是巨大的空虚。” 唯有和波兰侨胞在一起,他才感到亲切。他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 波兰同胞,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交谈、回忆,并为他们不知疲倦地 演奏。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 的小提琴家里平斯 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 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却又 拒绝了,因为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 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 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 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 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 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道:“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 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给了北方的暴君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这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肖邦没有辜负亲友和老师的期望和嘱 咐,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于祖国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 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娱乐变成了放荡,这里金 子.龌龊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 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 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 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 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波兰贵族及其子弟关系较密切也有联 系。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的波兰人有几千名,其中 三分之二在法国,大多是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从政治上 说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倾向于君主立宪 制,而并不热心于社会改革;民主派则主张立即解放农民,反对 专制制度。对于在巴黎的波兰民主派人士,肖邦一个也不认识。 从思想观点上看,肖邦更多地倾同于保守派。所以,对于1830年 和1848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肖邦表现得相当冷淡。 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阶级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从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尔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 曾去德国的卡尔士巴德与父母短暂地相会过一次。同年在德累斯 顿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和她发生了恋爱。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一个音乐家”, 不门当户对,而遭到玛利亚父亲的拒绝。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 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约一年后,他们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决裂分手。肖邦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的文艺家交往, 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 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意 大利作曲家贝利尼,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等。这些文艺家们尽管 各人的风格、个性往往不一致,但他们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间在 思想和创作上有所启发,这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可 是,肖邦后半生在巴黎度过的岁月,仍然充满难以排遣的孤寂 感。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从三十年 代中起,肖邦经常患病,身体相当衰弱。举行公开的音乐会,尽 管可以带来金钱和荣誉,肖邦却并不喜欢。他最大的愉快还是和 波兰同胞在一起。他说:“就象不能拒绝给病人服药一样,我从不 拒绝给密茨凯维文和诺尔维德弹琴,无论他们当中哪一个人来, 我都会坐下来弹琴,有时始终连一句话也不说。我的音乐不止一 次引起他们流泪,这眼泪难道不是民族艺术家最高的十字架(意 即报酬)吗?”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 们是否仍然会回祖国呢?!或者是完全疯狂了?!我并不替密茨凯维 文和索邦斯基担心──这是一些坚强的脑袋,这些脑袋再经过几 次流亡侨居的生活也不会失去理智和力量。”从这些话中间可以 看出肖邦作为一个“自愿的政治流亡者”在异国的苦楚。但是,他 宁愿蒙受这苦楚,也不情愿回波兰去当异族统治下的“顺民”。


1848年,他应邀去英国和苏格兰访问演出,尽管受到热烈欢 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国人评价什么都用英磅,他们喜欢艺术只 是因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国时这样写道:“在我心里,已经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觉得忧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 感得到一种沉闷的苦痛,……我早已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快乐了。 我根本什么也感觉不到,我简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着,耐性地等 待着自己的完结。”肖邦的最后几年就这样完成了他个人悲剧的终 结。可是,对于祖国,对于未来的祖国复兴,肖邦始终念念不 忘。1846年波兰爆发了克拉科夫起义,失败后,加里西亚又发生 了农民起义。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热情,他在信中欢呼道:“克 拉科夫的事情进行得极好”;“加里西亚的农民给沃伦和波多尔农 民做出了榜样;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兰将是 一个强盛、美好的波兰,总之,波兰。”1848年3月,波兹南公国 起义,4月即遭到普鲁士的镇压。肖邦对此也表示了极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关于波兹南公国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 是不幸。我已经万念俱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祖国未 来的热情憧憬,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正是这热爱 使肖邦说出了他的遗愿:“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把我的遗 体运回华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 世后,他的遗体按他的嘱咐埋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 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见利尼的墓旁。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的 祖国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 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肖邦的创作和他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肖邦的创作生涯延续了三十余年(1817─1849),可 分为两大时期:(1)华沙时期(1830年前);(2)巴黎时期(1831 ─1849)。


肖邦在华沙度过的二十个年头,总的说来,是愉快、开朗的。 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情绪的基调是乐观的,但思想深度却 是有限的。尽管在这一时期内,肖邦已写下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一 些练习曲以及一些玛祖卡舞曲等优秀的作品,但是,华沙时期的 作品毕竟不可能超越一个尚未经历生活风霜的考验、不满二十岁 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华沙时期大多数作 品的基调,但从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过于华丽,甚至纤弱 矫饰的特点,看出受当时欧洲沙龙乐风以及波兰贵族气息影响的 痕迹。1829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就曾写信说:“大家说这里的 贵族喜欢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创作中极其可贵的一点是:很早 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 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如d小调波 兰舞曲(Op.71 Nrl)以及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r4, 《小犹太》) 等。肖邦一生中写的第一首作品是波兰舞曲(1817), 写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富有波兰民间色彩的玛祖卡舞曲(1849年)。 这象征着肖邦的一生是一个波兰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兰人 民、波兰土壤息息相连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 曲,而是按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性格、音调,自己去进行创造。 他的音乐既具有强烈的波兰风格,也富有个人独创的特性;既 与民间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是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失败,不仅决定了肖邦一 生中的重大转变,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并且也是他创作前 期与后期的分水岭,这前后的区别显得如此巨大,甚至仿佛判若 二人。从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气势更 宏大了。他的作品从具有抒情音诗的特点演变为具有民族史诗式 的特点。在华沙起义直接影响下产生的c小调练习曲、a小调及 d小调前奏曲标志着这一骤变的发生。在巴黎陆续写成的第一谐 谑曲、第一叙事曲等宏伟的史诗性乐曲,也充分显示整个风格 的变化。


肖邦在巴黎的创作很快进入了成熟期。此后的创作可以分为 两个范畴,一个与祖国兴亡或个人对祖国的缅怀、思念、憧憬有联 系,一个则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从乐曲的风 格来说,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宏伟的、富有戏剧性;一类是充 满诗意的、抒情的。不少资产阶级的评论家只看到或只强调肖邦 抒情、细腻的一面,甚至把肖邦称作“沙龙作曲家”、“病室作曲 家”,这是一种歪曲。肖邦尽管身体虚弱,钢琴演奏以细腻、含 蓄著称,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广阔、宏大,确实只 有一位民族战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时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剧和生 活的冲突,使肖邦的作品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气势。但这宏大并不 妨碍肖邦音乐的细腻,强烈的戏剧性和优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 品中是对立而统一的。例如升c小调夜曲(Op.27 Nrl)强烈的 中段和宁静的首尾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叙事曲中反复交替出 现音乐形象截然不同的两段。而这些对比完全受内容表现所决定 的,是有机整体发展,演奏的结果,而绝不是纯形式地为对比而 对比。


肖邦最后几年的创作中,虽然也还有个别作品具有昂扬的情 绪,如《幻想波兰舞曲》(0p.61),但更多的却具有一种仿佛 与世无争的情绪。这在他以往的创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说这是 生活意志衰退、悲观情绪有所滋长的结果。从数量上说,最后几 年的作品写得很少,这和肖邦当时的体力衰弱、心情忧郁有关。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等曾一 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长和所 短,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尚邦作为 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 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 的贡献。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初古典音乐的 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 并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 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 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充满独创性的 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 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 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来源:摘自《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波兰爱国音乐家肖邦作品介绍》作者:廖乃雄。http://mcapital.myrice.com/book/chopin.ht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30 10:04:1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8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肖邦作品概览:(肖邦作品目录见http://www.libnet.sh.cn/music/gdjp/xb1.htm)


夜曲                Nocturn                        二十一首


「夜曲」英语为Nocturn,法语为Nocturne,意大利语为Nocturno,其语源是从拉丁语的Nox所演变的,使用于罗马时代的「夜神」之意。夜曲的音乐形式,其创始人一般被认为是英国的约翰‧费尔德        (        John        Field,        1782~1837)        他是出生于爱尔兰的钢琴家兼作曲家,在俄国度过他的后半生。他之为这形式的音乐命名,可能是取自天主教会的祈祷「夜祷」,英语为Nocturn,法语为Nocyurne。不过在他心里,这曲式是他自己的创意:在低音部的和弦伴奏形上,高音部响出夜的寂静,以及梦般优雅的旋律。萧邦一生写下了二十一首夜曲,其中的十八首是在他的生前分别以两首或三首成集而刊行的。很明显地,萧邦是承袭了费尔德的「夜曲」形式而作的曲。在他的初期夜曲作品中﹝作品9之2,第一号及第二号﹞都有着费尔德的痕迹,不过其外型与内容方面都超越了费尔德。萧邦并不止是单纯地承袭了费尔德,而是使内容多样性地,更加热情。换句话说,他是把费尔德的表现法发扬光大,使之走上完璧的领域之功臣。哈聂卡说:「萧邦是把费尔德创造的形式筑高,吹进戏剧性的气息、热情,使其更加壮大。费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型。相反地,萧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而是经过装饰的,太过于阴郁、热带性的──或许说是东方最为妥当──。这不是经由暖房,飘溢出音乐学校的异国情调,也没有非诗性的爱尔兰人所栽培的野生花之新鲜气味。」


波兰舞曲                Polonaise                        十一首


萧邦生前一共出版了八首波兰舞曲,包括「幻想波兰舞曲」,此外,他在一八二五年及一八二八年,都有波兰舞曲的创作,死后又以作品71出版了三首。萧邦幼年时代及一八二六年的少年期作品,都雀跃着活泼的童心,到了一八二七年的作品71的三首,已经有了深深的诗情,而作品26的两首波兰舞曲,则更加显著。其中作品22为萧邦赴巴黎之前,在维也纳作的,内容方面有意表示出钢琴高手的风格倾向。作品40的两首是很优秀的作品,作品44及53为真正的杰作。「幻想波兰舞曲」为一八四六年的作品,在这里萧邦的创作达到了一生最后成熟的境界。从这时代起,他的健康与精神已直接面对破局,次年他与乔治‧桑离别,因此也放下了创作的笔。虽然如此,这首曲子并不欠缺灵感,萧邦的创作力却更加深刻,把心中的痛苦牵直地化作最优美的音乐。波兰舞曲的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不过,这是法国的亨利三世登基为波兰王后,贵族们在他们的新王御前配合着有节拍了音乐,列队行进之际,才确定的形态。波兰舞曲便这样地先是做为仪式用,后来成了政治性的舞会之用。最初的波兰舞曲是依歌词而作曲,然后逐渐地成为民俗风格的表现。不但是表现国民的政治感情与关心,更表示出国民的气质与爱国心,任侠的精神。不过,舞会用的波兰舞曲隆盛时代,早在萧邦以前已经终了。音乐方面,则化为更繁荣的类型。使波兰舞曲赋予新的感觉与感情的,让它突然光辉起来的是韦伯        (        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        ),后来由萧邦追从继承。但是,当韦伯忘却了波兰舞曲勇壮爱国心之际,萧邦把波兰舞曲过去的光荣及目前的悲哀与愤怒,以及对未来的忧郁预感,成功地表现了出来。波兰舞曲独特的节奏,夸示着那壮大的三拍子节奏,其特征为:特别强调一小节中的第二拍,经常把他弹成切分音,再第一拍的后半加上重音。


马厝卡舞曲                Mazurka                        五十一首


马厝卡原文Mazurka又称为Mazurek,与波兰舞曲        (        Polonaise        )        同是波兰最具乡土色彩的舞曲之一,发源于波兰风光明媚的马厝维亚        (        Mazovta        )        地方。马厝卡舞曲自勃兴以来到今天经过多次的变迁,往时的原始样式与今天的形态、内容上都有明显的不同。马厝卡舞曲为波兰乡土舞曲之一,也是克拉科维克舞        (        Krakoviak        )        的一种,相传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但是马厝卡舞曲没有克拉科维克舞那么粗笨,住在山区的克拉科维克人,在马厝维亚平原跳着的这些舞曲,被叫做「乖僻的克拉科维克」。马厝卡舞曲有两种形态,一种为声乐用,一种维舞蹈伴奏用。声乐用曲由两个部分组成,大体上前半部为小调,后半部为大调,有浪漫曲        (        Romance        )风格的装饰。这种在波兰就被称为「为了歌唱」(        do        Stuchavia        ),原为3/8拍,速度比圆舞曲慢。节奏方面,以附点音符为其特征,而且是强有力地、温暖地,多少带点威严。不过,现在的马厝卡舞曲一般都以3/4拍来写。萧邦的马厝卡舞曲便是清一色全用3/4拍子写成。就如同波兰舞曲一样,萧邦借用了波兰固有的乡土舞蹈曲的形式,依他独特的创意发展成新鲜的形态及内容,使马厝卡舞曲成为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伟大艺术。从形态上来说,萧邦赋予它更为精练的旋律,尤其是经常被构筑在大调与小调的混合音阶上,予人调性明显的不可思议现象。在和声上,萧邦也打出了新机轴,马厝卡舞曲本来地使用匈牙利风格之增二度及三度之跳跃,萧邦却增用了增四度和大七度,使马厝卡舞曲保持本身原有的珍奇之外,又加入了独创的内容、异国的情调。在节奏方面,萧邦打破了从来的常套,使之有无数的变化。萧邦的马厝可舞曲是照自己自由奔放的意向而作,对于当年不合时宜的保守作曲家们,这些作品被讥为:「生硬、非艺术的转调,唐突的进行、情绪的突然变化,令人难以忍受」(        莫雪勒斯I.Moscheles        ),他那到处都有的弹性速度        (        Tempo        Rubato        ),也给当时的人有难于容忍的感觉,整个地可以说是充满了颦蹙感。即连白辽士        (        Louis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        这么有地位的音乐家,也误会地说:「萧邦无法照速度来演奏」,这是因为当时的一般音乐家,对萧邦主张自己的钢琴曲之演奏应采Tempo        Rubato的新观念,不能理解的缘故。


 


练习曲                Etude                        二十七首


萧邦共有二十七首练习曲,包括作品10的十二首、作品25的十二首,及没有作品编号的三首新练习曲。据说那三首没有编号的,是萧邦的所有练习曲中,最不好的作品──话虽如此,但也非完全没有趣味的作品,它们都具有自己的特征。练习曲一般指为了磨炼演奏技巧而作的乐曲。而萧邦的这些作品,除了具有演奏技巧上的练习困难之外,也是为旋律、和声、节奏、以及情绪表现的练习曲。这便是他的练习曲之特异性了。这些乐曲不只是指法的练习,同时也是优异的音乐艺术作品。对于萧邦练习曲的内容及价值,尼克斯曾说了如下中肯的话:「不论是从审美的观点,或是技巧观点来看,萧邦的练习曲比起任何作曲家的同类作品,绝无逊色。如果不认为断定它是好作品是坏事的话,那么这些作品的优异性,对我们来说实在可以用『无比』两个字来形容。若与萧邦的其它作品比较的话,这些作品最显著的特色是,健康新鲜而又强壮。即是像浸浴在梦中所见的哀调之中,萧邦相当多的作品,特别是夜曲,也很难看到软弱无力、疾病呻吟的情绪。在练习曲中出现的特征是多样性的,有的有显著的美的要素,有的有技巧上的目的,更有少部分是平衡了这两要素。这些乐曲中绝不欠缺什么,这是萧邦的方法与手段,他的钢琴语汇的结晶。亦即,被拓广的和弦、拉长的琶音、半音阶的进行,对立节奏之同时结合等──实在是不欠缺任何要素。」


圆舞曲                Waltz                        十四首


萧邦的一生写了二十一首圆舞曲,其中生前出版的有八首﹝作品18,34之三首,42,64之三首﹞。还有在他死后,以遗作问世的:一部分没有编号的,但是都与生前发表的一般,可以称得上是杰作。这些过半数的圆舞曲之未能在生前出版,原因不在于它的艺术价值,而是被与此有关连的各种私事所耽误。萧邦的圆舞曲可分为两大类别:其一为把实际的舞蹈理想化的作品,另一类为借用圆舞曲的形式作成的抒情诗。前者有作品18,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及作品34之1,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后者有作品64之2,升c小调及俗称为「离别圆舞曲」﹝作品69之1﹞,降A大调等。以实际舞蹈曲系统的圆舞曲来说,萧邦的作品要比约翰‧史特劳斯的音乐更加优美、高雅,可是却不适于实际的舞蹈。当年青时代的萧邦访问维也纳时,正在那儿发表新作的约翰‧史特劳斯成为音乐界中的锋头,大家都在谈论他的新作品。但是对萧邦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因此他在致双亲的信上说:「我实在看不到真正称得上维也纳风格的东西,所以我到现在还不会弹奏圆舞曲。」由此推测,在萧邦的性格中还没有当时维也纳风格的圆舞曲要素,因此一直没有创作约翰‧史特劳斯那种实际跳舞用的舞会作品。属于第二大类的抒情诗,幻想式的圆舞曲中,可以发现到非纯粹的圆舞曲节奏,而且还是近于马厝卡舞曲的节奏。这是由于受到他的国民性影响之故,这里有浓厚的斯拉夫民族特有的忧郁情调。圆舞曲,若与萧邦的其它形式作品相比较,演奏上并无多大困难,乐念亦不新奇,所以为一般人所喜爱。克拉克对这些圆舞曲的演奏法提出警告说:「不沉着的演奏家,经常忽视了萧邦的低音。虽然低音对圆舞曲亦具有某种意义,不过也非绝对性的,当然,粗暴的敲打亦无必要。要注意到基础的音,而从属的和声应该弹轻些,圆舞曲的Rubato并不需要像马厝卡舞曲般地强烈。


叙事曲﹝谭诗﹞Ballade                        四首


萧邦一共写了四首叙事曲,完成于一八三一年至一八四二年之间,亦及二十一岁至三十二岁那段充满了活力的青年时代。这四首叙事曲可以列入萧邦的杰作,与另外四首诙谐曲同样地,创造了新的曲式与内容。但是,犹如诙谐曲一般地,并无模仿传统的古典形式,却也不是吐露了抽象的、主观的感情,更没有波兰舞曲那种乡土的要素所规定的曲式。叙事曲的形式非常地自由。这四首曲都同时采用了三拍子系统而成为唯一共通的地方:第一号g小调用6/4拍子,其它三首均为6/8拍子,除此之外,在形式上可以说没有任何束缚。采用三拍子系统的原因是,在于表现这些曲子内容的态度,想叙述某种「故事」,而这种叙述又以这类拍子最为适合。萧邦自己表示,这四首叙事曲的故事是,根据同乡诗人密契维兹的诗。而且经由罗伯特‧舒曼确认曾亲自从作曲者那儿听到这话。不过,这些曲子的创作,并不太可能照着密契维兹的诗做写实式的描写。因为第一,标题上没有些微的这种痕迹,而且萧邦音乐的本身,根本不具备这种描写的客观素质。若有可能,便是萧邦读了这些诗时,把主观的情绪吐露在抽象的曲子中,在音乐的推移上,采取了三拍子的叙述笔法。这便是「叙事曲」的特质了。


诙谐曲                Scherzo                        四首


萧邦赋予诙谐曲新的曲式与内容后,曾为了这些曲子的名称而困惑。舒曼也为他而称赞:「如果『戏谑』穿著黑衫出门的话,那么『认真』该穿什么好呢?」诙谐一词意味着戏谑。不过萧邦的这些曲子并没有明显的戏谑感觉,也不是奇想曲        (        Capriccio        )。因为这些都在轻快中表示着什么的缘故。萧邦当时真是为了这些曲子之包含着某些嘲笑、侮蔑、挖苦之类的意味,而想取个新的名称。这些都是萧邦从心底赤裸裸吐露出来的作品,其中有忧郁,也有波兰舞曲之类个人的反抗。李斯特认识萧邦的练习曲与诙谐曲,最能披沥他自己阴郁的一面。他说:「他的多数练习曲及诙谐曲,都在表明激烈的愤怒及绝望的情绪,时而会有辛辣的讥嘲,顽固的自尊。他的音乐所具有的阴郁的侧面,并不像他那优美的诗一般的曲调那样被人理解,也引不起人们的注意。萧邦个人的性格也因此成为被人误解的最大原因。萧邦为人亲切,有礼正直,才貌双全,内向恬静,经常表现出快活的样子来。」诙谐曲本来是贝多芬继承自海顿、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再经过发展而成的形式。主要的是用在奏鸣曲及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从普通舞蹈的轻快节奏,到伟大的德国巨匠们的手写下强壮的、有威力的情绪表现,可以说包罗万象。但是,孟德尔颂却把它改变为奇想曲,投入轻快优雅、幻想式的感情。不过,舒曼的有些曲子倒是更接近于萧邦的型态。说来,使这种曲子更为积极化、形式化,而大胆地取名为诙谐曲        (        Scherzo        )        的,便是萧邦。就如同他的Ballade一般,他自己也创作了深刻的音乐,使它能更为普遍。


奏鸣曲                Sonata                        三首


萧邦着有钢琴独奏用奏鸣曲三首,其中一首写于十八岁,属于作曲的练习曲,c小调,作品第四号,曲中并没有显出他的独创性。虽然萧邦死后被视为遗作而出版,不过到现在尚无演奏家发表过它。其它二曲为萧邦最圆熟期的作品,可以说是他的作品中杰作之杰作。这就是著名的降b小调,作品35号,附有送葬进行曲的奏鸣曲,脍炙人口,另一首是b小调,作品第58号。这两首的作曲时间相隔了五年,却是他在马约卡岛旅行疗养后,回到他的情人女作家乔治‧桑的住宅,得到她许多安慰的恋爱生活中的作品。而降b小调,作品第35号,是一八三九年马约卡岛旅行之后所作。b小调,作品第58为五年后的一八四四年所作。学生时代创作的c小调,作品第四号不说,成熟时代的作品降b小调,作品35号,以及b小调,作品58号,两首奏鸣曲,在发表的当时曾有许多类似「萧邦并没有完全修习奏鸣曲形式」的批评。其实,像舒曼对他的降b小调奏鸣曲的批评,也是可以接受的。舒曼说:「把这部作品称之为奏鸣曲的想法,除非是开玩笑,不然准是没有脾气的人,因为萧邦只是把四位没有关系的,乱七八糟的儿子,勉强凑合在非如此即不能进去的地方,他只是用这名意把它们挤在一起罢了。」,把这说法改变语气来说的话是:「这奏鸣曲的四个乐章,相互之间全无连系,不过是很勉强地把他们集在一起罢了,根本就没有奏鸣曲所必备的组织,及有机的要求。」这样的责难并非不能接受,不过舒曼的这些话,或许也是对萧邦的抒情及优异灵感的强调吧!


即兴曲                Impromptu                        四首


萧邦一共写了四首即兴曲。在这些小曲中我们将可以看出萧邦所发挥的天才。「即兴曲」一词,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经事先预备而临时作成的乐曲,也可能是一时灵感的创作。不过,萧邦的情形却非常地自然,相当自由,但也不是无规则的发展,而是有着明显统一性的作品。因此哈聂卡说:「萧邦的即兴曲,是在自由性之中,有着一贯的形式。看起来像是自由、独特,却可以感觉到构成上的严密。」萧邦的四首即兴曲以第一首的降A大调与因「幻想」即兴曲而出名的升c小调作品66遗作最为脍炙人口,这两首作品之演奏能被称为是上乘的还不多。因为内容深奥,真正地富于幻想,彻底地具备了即兴要素的是第二首升F大调,这也是萧邦全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首。第三首降G大调作品51虽然很少被演奏,却隐着蛊惑的内在美。


前奏曲                Prelude                        二十五首        萧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28﹞全由不同性格、形式和性质的二十四首乐曲组成,从C大调到b小调,以相异的二十四个大小调作曲,其排列为五度循环。﹝如第一至四曲分别为C→a→G→e等调性﹞每一曲若从全体的构成看来,都保持了相互间调和的关系,而音乐的乐念却不会有长一行短一行的现象。所以虽然每一曲看来都有片段的姿态,其实乐曲的内容却非片段的、未完成的东西,或许应该说它是完全地是完成了的作品,是经过磨炼的、选择的小品。各曲以一个短小的乐念为中心而构成的比较多。但是乐念并不是只做单纯的反复而已,这是依萧邦的感情做惊人的发展,并不做演奏技巧的展开。此外,除了作品28的二十四首,萧邦另外单独发表了一首作品45的升c小调前奏曲。萧邦主要是因为除「前奏曲」别无适当的标题,才以此名来发表。事实上,这首曲子比作品28的任何一首都还要像前奏曲。从内容来说,称它是即兴曲也很适当,这是由于此曲有巧妙的转调之故。


协奏曲                Concerto                                二首萧邦的作品中,只有仅少数的非钢琴独奏曲。他的第一号e小调协奏曲比第二号f小调晚一年完成,在技巧上亦较之灿丽得多。第二号协奏曲较富浪漫的幻想感觉,尤其是第二乐章被称做「爱人的画像」,便是将他所爱的人──康丝坦琪亚的神韵与风姿,巧妙地描绘出来。第一号协奏曲是1830年十月十一日,萧邦在远离波兰前,在华沙举行的告别演奏会上;而第二号则是在1830年的三月十七日,萧邦自维也纳归国后的第一次演奏会上,皆是他亲自弹奏钢首演。


船歌                Barcarolle


在萧邦的作品中,就仅有这么一首作品60船歌,这是他1846年的作品,也就是跟乔治‧桑分手的前一年,比作品52的Ballade第四号写作时间        (        1842        )        迟了三年。等于说是在他的生命已接近最深曾的尽头时,所写下的作品。萧邦长久因肺病缠身,数度陷于病塌而无法提笔作曲、演奏钢琴。根据记载,这首Barcarolle是他在1846年内,所完成的三首著名作品之一,在此之后,便不复有闻名作品传世。在这时他所作的曲中,已经没有与George        Sand热恋时轰轰烈烈而奔放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种更加沉稳、深邃的境界。萧邦虽采用威尼斯船歌特有的节奏,却不以描写方光明媚的意大利及乡土色彩为目的。这是「坐在船上,只知道自己天地的一对恋人,情意绵绵的戏剧性对话」。整首Barcarolle中,速度、音型及强弱起伏并不甚大,和弦的使用及变化上亦相当地单纯,几乎可以说,全曲就在相当平静的状态下自开始迄结束。通常,Barcarolle的曲式都是短短四、五分钟,甚至更短的A→B→A→Coda形式小曲,萧邦的这首曲子亦保持了此种特性。只是,它长达八分多钟的时间及所谓异于「风情万种」之风格,使得在音乐的诠释上,愈增添了几分难度。典型的Barcarolle为6/8拍,其强拍在第一拍,弱拍在第四拍,萧邦则变更为12/8拍,把强拍放在第一拍及第七拍,弱拍在第四拍及第十拍,并且延长其旋律线,使之更为流畅。本曲的演奏必须具备完璧的演奏技巧。流畅不间断的节奏,第一段与中段不甚明确对立的这首乐曲,虽然每个细节都很优美,或许容易听来冗长单调也说不定。这是萧邦全部作品中最要求表现手法及用头脑,用心来演奏的难曲之一。


幻想曲                Phantasie萧邦曾作过一首幻想曲,而且被承认为他的杰作。乐曲于一八四一年在诺安的乔治‧桑住宅完成,当时两人正过着幸福的爱情生活。尼克斯说:「萧邦的天才正达到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他在情势可能范围内,发挥了一切威力的光辉期。」又说:「这是萧邦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奏鸣曲、协奏曲之类确定的形式构想,并没有妨碍到他自由发展的乐念,这首作品充满了蛊惑、怪异。怪异是热情与势力,加上幻想而作成,没有比幻想曲的名称更恰当的了。那充满爱情与憧憬的音乐,从耳朵直传到我们的心脏,吐露着某种人类激烈的抑制。谁能从曲中窥视到作曲家虚弱的病身呢?这不是暗示着『巨人鞑靼』吗?」乐曲的形态类似于他的叙事曲。不过,叙事曲全部采用的是三拍子节奏,这三拍子本有着不可避免的叙述故事的形式,其结果形式也就具有了叙述性。但是萧邦在这里并不叙述古老的传说或爱情故事,他所谈及的是自己的现实生活,颇有戏剧的重大事件,当然也不像诙谐曲之作者的自我表现,而是记述作者也是事件中的一个重要的角色;并且也不是波兰舞曲的波兰乡土感情,而是一般的感情。据说这首曲子是在描绘萧邦与乔治‧桑之间吵架与和好经过的情形──话说有个忧闷天气的日暮傍晚,萧邦正坐在钢琴椅上,心情闷闷的。突然有人打开他的房间,萧邦便说道:「进来吧,进来吧!」房门开了,出现的是李斯特、乔治‧桑与卡缪‧普勒夫人,合着进行曲严肃的节拍,他们走了进来,围绕在萧邦身旁。萧邦表示出不满的情绪,与他争论着的乔治‧桑便跪在他的跟前恳求允许..李斯特对以上经过,表示是萧邦亲口说出来的,也许他真的是根据这段经过而作曲也说不一定呢!


摇篮曲                Berceuse虽然萧邦只写作过一首摇篮曲,这首乐曲却是把钢琴建筑成钢琴独特惊人的音的世界,犹如空中楼阁那么稀有的产物,不论是和声的、旋律的,以及低音部的节奏,贯穿全曲的是全音音阶,旋律只有一简单的乐念及应对的对位旋律而已。这首乐曲所表现的,便如摇篮轻轻地摇着,用单纯的旋律装饰及变奏架构而成。摇篮曲中不变的,不止是节奏,和声组织除了一个地方外,也是不变的。各小节最初的三个拍子为主音的三和弦,其次的三个拍子则维持属七和弦。有变更的是最后的渐弱,下属音的三和弦。乐曲之严格采取以四小节的旋律来处理,不断地令人感觉有韵味。这处理是用了装饰音、花音、颤音、滚奏,以及半音阶的上行与下行。共有十六次的变奏,但不是照乐节的变奏,而是不间断的连续运动,有着抒情的本能。尤其最后自然消失般的终了表现,非常完美,附点二分音符的属七和弦之以主三和弦来解决,可以说是非常绝妙的手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30 10:06:4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8 1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二、肖邦作品的古典吉他改编范例:


下面是前奏曲20号的改编:





This piec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 minor (3 flats). It is transposed here to A minor.The low E string has been dropped to D. Only necessary liberties were taken to accomodate the range and tuning of the guitar. As with much of the classical repertoire, many of the chord tones don't fall on adjacent strings.This is necessary to maintain harmonic integrity when possible. Guitarists will benefit from the musical opportunities that this technique provides. Try rolling the chords with the right hand thumb and fingers. This creates a more guitaristic effect while adding variety and character to the piece. Let the notes overlap, sustaining them whenever posiible. Give the piece lots of room to breathe: 40 beats per minute or slightly les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30 10:12:4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8 1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三、肖邦作品古典吉他改编资料:



塔雷嘉改编作品的唱片





内容:


1        Prelude        Op.        28        No.        6        04'46        2        Prelude        Op.        28        No.        7        01'40        3        Prelude        Op.        28        No.        15        06'55        4        Prelude        Op.        28        No.        20        02'36        5        Nocturnal        Op.        9        No.        2        08'22        6        Mazurka        Op.        33        No.        4        08'43       


Total        timing        33'03       


DDD        Digital        recordingNovember        and        December        1999Milan,        Italy


?Andrea        Rollo        1999


Fryderyk        Chopin        (1810-1849)Francisco        Tarrega        (1852-1909)


介绍:A studio, digital recording of a classical guitar repertoire made of transcriptions which used to be very fashionable and has been really enjoyable and attractive. A CD including Fryderyk Chopin's piano music arranged for classical guitar by a great artist of the modern instrument, Francisco Tarrega, which might be difficult to be found elsewhere. F. Tarrega arranged for guitar some compositions which had been written for piano by F. Chopin, and had them published in Spain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My recording is based on these original printed music. The culture of making transcriptions was continued by other eminent guitarists in Spain and abroad for all the 1900's. I can distinguish the names of Miguel Llobet and Andres Segovia among many others. For this reason, these arrangements, which are sometimes called 'historical transcriptions', are now part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modern guitar. In addition to it, music of this high level can be very enjoyable even if it is not played with the original instrument. FOUR PRELUDES from Op. 28. These are very famous and attractive, and they will remind you probably of music which was written by other great romantic composers of the 19th century (Beethoven, Schumann, Mendelssohn). F. Chopin's musical background was basically neo-classic and cosmopolitan. His education as a young pianist related to the school of J. Hummel. NOTTURNO Op. 9 No. 2. It has been arranged for a great deal of solo instruments and also ensembles. Some critics have tried to explain the particular melody composing skills of Chopin. According to their opinion, Chopin met some famous opera composers during his staying in Paris (Bellini, Donizetti), and studied their works deeply. True or not, in his charming 'nocturnals' this great ability shows up.MAZURKA Op. 33 No. 4. Some mazurkas had worried Chopin before he had them published because of their originality, which you may find in this one too. 'Mazurka' is a Polish name of a popular dance. Being romantic innovators meant to many composers to recuperate the traditions of their native country and to refresh them with new and revolutionary musical idea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30 10:31:39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28 1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国兄,你又猴了,敬佩~肖邦作品弹过一首,呵呵,钢琴味道十足,他的传奇也非常好~~有故事的人。_小兵吉他


匈牙利吉他大师József Eötvös 演奏的唱片(关于该大师的介绍见:http://www.guitarschina.com/shownews.asp?newsid=1750)


       





CHOPIN        -        Piano        Works        for        guitar        Volume        II        -        performed        by        József        Eötvös,        Guitar


1)        Nocturne        -        Opus        9,        No.22)        Polonaise        -        Opus        40,        No.        13)        Study        -        Opus        10,        No.        34)        Mazurka        -        Opus        33,        No.        15)        Mazurka        -        Opus        33,        No.        46)        Mazurka        -        Opus        7,        No        17)        Mazurka        -        Opus        68,        No        4


        8)        Feuille        d'        Album9)        Largo10)        Fugue11)        Contredanse12)        Waltz        -        Opus        64,        No.        213)        Waltz        -        Opus        69        No.        114)        Waltz        -        Opus        69        No.        2       


CHOPIN        -        Piano        Works        for        guitar        Volume        II        -        performed        by        József        Eötvös,        Guitar


1)        Polonaise        -        Opus        532)        Prelude        -        Opus        28,        No.        43)        Prelude        -        Opus        28,        No.        64)        Prelude        -        Opus        28,        No.        75)        Prelude        -        Opus        28,        No.        146)        Prelude        -        Opus        28,        No.        157)        Prelude        -        Opus        28,        No.        208)        Mazurka        -        Opus        30,        No        29)        Mazurka        -        Opus        41,        No        1


        10)        Mazurka        -        Opus        63,        No        311)        Mazurka        -        Opus        67,        No        112)        Mazurka        -        Opus        67,        No        213)        Mazurka        -        Opus        67,        No        314)        Mazurka        -        Opus        67,        No        415)        Mazurka        -        Opus        68,        No        116)        Mazurka        -        Opus        68,        No        217)        Mazurka        -        Opus        68,        No        3





[此贴子已经被wangjianguo于2004-1-30 10:34:2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8 1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唱片《塞戈维亚的艺术》专集,收录肖邦的:Prelude        for        piano        No.        7        in        A        major,        Op.        28/7






塞戈维亚的艺术        The        Art        of        Segovia                        ???演        奏        家:Andres        Segovia                                ???唱片类别:吉他独奏、协奏                ???出版公司:DG                ???唱片编号:471        697-2                ???唱片长度:Disc        1:79'51";Disc        2:78'52"                ???录??音:ADD                ???录音时间:1952年~1969年                ???出版时间:2002年               


--------------------------------------------------------------------------------        这是DG继《塞戈维亚精选集》后,以最让人喜闻乐见的小双张的形式再一次表达对这位吉他皇帝的敬意。唱片收录的是塞戈维亚在1952至1969年间的录音,大多录制于美国纽约。塞戈维亚是幸运的,他把握住了时代赋予他的机遇,几乎是独自一人扛起了古典吉他的旗帜,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用不计其数的音乐会、改编、委托作曲、教学……不仅让那些最初的嘲笑者和怀疑者闭上了嘴,也大大扩充了古典吉他的演奏曲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吉他艺术家;塞戈维亚也是不幸的,他没有赶上这个高科技的时代,他的录音充满历史感。两张唱片,包含了27位作曲家的名作,涵盖了古典音乐的各个时期。有人说,塞戈维亚把所有作曲家的作品都当作塔雷加的作品来弹,然而这些音乐常常会给人带来另一种感动,他是如此热爱手中的乐器,为了提高它的地位,为了打动听众,他在每一个音符上都倾注了太多的期待和热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30 10:36:15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28 1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什么比一把吉他更美了,除非两件其他乐器合起来才能比得上。(There is only one thing more beautiful than one guitar... and that is two guitars...)


这么有名的一句话...可不能翻译错啊....

 楼主| 发表于 2004-1-28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几本古典吉他改编曲谱:






Chopin for Acoustic Guitar by        Richard Yates        include: Prelude Op. 28, No. 7; Prelude Op. 28, No. 20; Prelude Op. 28, No. 4; Cantabile; Mazurka Op. 6, No. 2; Prelude Op. 28, No , 15; Nocturne Op. 9, No. 2; Nocturne Op. 15, No. 3; Nocturne Op. 37, No 1; and Nocturne Op. 55, No. 1.





The Complete Chopin Mazurkas Fifty-One Mazurkas, Newly Arranged for Solo Guitar by        Stephen Aron       





Chopin for Guitar arranged by Leon Block        Contents: Prelude, Op. 28, #7 · Prelude, Op. 28, #20 · Waltz, Op. 18 · Waltz, Op. 34 · Waltz, Op. 64 · Waltz (Posthumous) · Nocturne, Op. 9, #2 · Funeral March · Mazurka, Op. 68, #2 · Mazurka, Op. 7, #2 · Mazurka, Op. 7, #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30 10:41:4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8 1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作品改编资料及下载:



Mazurka        No.1        (马祖卡        Op.6-1)                                        Mazurka        No.13(马祖卡        Op.17-4)                                        Prelude        No.15(雨滴        Op.28)                                        Valse        No.3        (圆舞曲        Op.34-2)                                        Valse        No.6        (小狗圆舞曲        Op64-1)                        Valse        No.8        (圆舞曲        Op.64-3)                                        Valse        No.9        (离别圆舞曲        Op69-1)                                        Valse        No.10        (圆舞曲        Op69-2)                                Valse        posth.        (圆舞曲遗作        A小调)                        Cantabile        (cantabile遗作        降B大调)                                        Nocturne        No.1(夜曲Op        9-1        降B小调)        Nocturne        No.2(夜曲Op        9-2        降E大调)        Nocturne        No.7(夜曲Op        27-1        升C小调)        Nocturne        No.9(夜曲Op        32-1        B大调)        Nocturne        No.10(夜曲Op        32-2        降A大调)        Nocturne        No.11(夜曲Op        37-1        G小调)        Nocturne        No.15(夜曲Op        55-1        F小调)        Nocturne        No.20(夜曲遗作        升C小调)


上述为日本吉他演奏家南浩平的改编,下载地址:http://coheym.hp.infoseek.co.jp/FGuitar2.htm#new


Op        6        No        1        -        Mazurka        in        F#mOp        9        No        2        -        Nocturne        in        EbOp        10        No        3        -        Etude        in        E        -        themeOp        18        -        Grande        Valse        Brillante        in        EbOp        25        No        1        -        Etude        in        AbOp        28        No        6        -        Prelude        in        Bm        -        MIDIOp        28        No        7        -        Prelude        in        A        -        MIDIOp        28        No        15        -        Prelude        in        Db        -        MIDIOp        28        No        20        -        Prelude        in        Cm        -        (transcribed        Tarrega)Op        35        No        2        -        Piano        Sonata        in        Bbm,        3rd        movement        "Funeral        March"        -        themeOp        55        No        1        -        Nocturne        in        Fm        -        opening        theme        -        LHF        -        [easy]Op        64        No        2        -        Valse        in        C#m        -        MIDIOp        69        No        1        -        Valse        in        Ab        -        (Lento)Nocturne        in        Cm        (No        21)        -        MIDIValse        in        Em        (Op        Posth)        -        (Vivace)        -        high        fret,        single        note        theme        -        MIDIValse        in        E        (Op        Posth)        -        (Tempo        di        Valse)


上述为六线谱,下载:http://alt.venus.co.uk/weed/music/classtab/#ctab


下面为五线谱:        Funeral        March        from        Sonata        Op        35        #2        :http://www.cgsmusic.net/score%20samples/Funera1.gifValse        Op        64        #1        :http://www.cgsmusic.net/score%20samples/Valse%203.gifValse        Op        64        #2        http://www.cgsmusic.net/score%20samples/Valse%206.gifnoctune_op9_2曲谱及录音:(输入chopin即可查到) http://www.guitarmania.org/z40/zboard.php?id=gowoon42


Op64.2曲谱:(04年1月28号添加的,序号为652)http://www.guitarmania.org/z40/zboard.php?id=gowoon42


一位女吉他演奏家演奏的Op64.2       


http://melos.cau.ac.kr/zboard/data/OnAir003.wm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30 10:45:21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28 1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wangjianguo在2004-1-28 13:49:00的发言:……       
摇篮曲         Berceuse虽然萧邦只写作过一首摇篮曲,这首乐曲却是把钢琴建筑成钢琴独特惊人的音的世界,犹如空中楼阁那么稀有的产物,不论是和声的、旋律的,以及低音部的节奏,贯穿全曲的是全音音阶,旋律只有一简单的乐念及应对的对位旋律而已。这首乐曲所表现的,便如摇篮轻轻地摇着,用单纯的旋律装饰及变奏架构而成。摇篮曲中不变的,不止是节奏,和声组织除了一个地方外,也是不变的。各小节最初的三个拍子为主音的三和弦,其次的三个拍子则维持属七和弦。有变更的是最后的渐弱,下属音的三和弦。乐曲之严格采取以四小节的旋律来处理,不断地令人感觉有韵味。这处理是用了装饰音、花音、颤音、滚奏,以及半音阶的上行与下行。共有十六次的变奏,但不是照乐节的变奏,而是不间断的连续运动,有着抒情的本能。尤其最后自然消失般的终了表现,非常完美,附点二分音符的属七和弦之以主三和弦来解决,可以说是非常绝妙的手法。
由此可见肖邦才华之一斑,肖邦的音乐真是一个无穷的宝库!


真想听一听这美妙天成的摇篮曲。

发表于 2004-1-28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说佩服,還能说甚麼?我頂!!

 楼主| 发表于 2004-1-28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摇篮曲MIDI:http://content.edu.tw/primary/music/tn_dg/sound/chipon/berceuse.mid


肖邦作品目录:http://www.libnet.sh.cn/music/gdjp/xb1.htm

 楼主| 发表于 2004-1-28 1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noctune_op9_2曲谱及录音:(输入chopin即可查到)



http://www.guitarmania.org/z40/zboard.php?id=gowoon42


Op64.2曲谱:(04年1月28号添加的,序号为652)


http://www.guitarmania.org/z40/zboard.php?id=gowoon42


一位女吉他演奏家演奏的Op64.2 http://melos.cau.ac.kr/zboard/data/OnAir003.wm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9 8:31:4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8 2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肖邦钢琴曲谱大全:http://www.sheetmusicarchive.net/single_listing.cfm?composer_id=4


肖邦全集MIDI下载:


ftp://61.129.67.221/new_midi/classic/chopin.zip


推荐用flashget下载,        帐号:audioman        密码:1999200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30 10:50:1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8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塞戈维亚的艺术》专集,收录肖邦的:Prelude for piano No. 7 in A major, Op. 28/7


http://static.onino.co.uk/pix/400/10/105545.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30 9:40:0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9 0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肖邦怎么了?


蝉雏                                来源:中国爱乐俱乐部                                        “最近肖邦怎么了?”不少关心音乐评论的朋友问我,“是不是有什么打倒肖邦的运动?”的确,在电影《一曲难忘》带起的肖邦热潮之后,最近的确有一股要把肖邦批倒臭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反肖邦热潮悄然兴起:音乐杂志中不少“大师”话里话外透着对肖邦的不屑(尽管表达的不是那么直白);网上各种BBS里更是有不少要置肖邦于死地充满深仇大恨的贴子,“小子情调的垃圾”代替了“花丛中的大炮”成为肖邦作品在中国网上论坛的最新定义,好像谁喜欢肖邦就是观念落后思想浅薄,痛骂肖邦才是有个性、坚持原则与时俱进。       


                                肖邦有那么可恨吗?       


                                我想先从过去肖邦在我国为什么那么红说起。二十世纪初是浪漫主义钢琴演奏风格的尾声,肖邦的作品是大部分音乐会演奏家必备的曲目,同时,一批以演奏肖邦著称的大师也促进了肖邦作品的普及,比如霍夫曼、科尔托、帕德烈夫斯基、鲁宾什坦等等传奇大师自身的个性魅力就带动了大众对肖邦作品的关注。而在我国也是一样:我国最富传奇色彩的钢琴家傅聪,也是从肖邦大赛开始发迹的,当年他弹的肖邦夜曲、摇篮曲、叙事曲等等不知迷倒了多少红色少男少女,而他们着迷的对象到底是肖邦还是傅聪就很难说清楚了。但在那个时代,除了对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外,是禁止一切对活人的个人崇拜的,特别是那个人后来成了“叛逃者”以后。所以,肖邦在中国一开始就检了个便宜。       


                                艺术要服务于政治是新中国一贯的文艺政策,因此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的艺术家,他们的“政治表现”是决定他们“先进”或“落后”与否的最重要依据。肖邦由于在“反抗沙俄侵略”中的积极表现,谙和了一百多年后中苏及东欧的时局,所以更是成为了先进作曲家代表,特别是那首《革命》练习曲,在世界其他地方从来没有像在中国那样得到如此广泛的普及。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外国作曲家(西哈努克除外)都被打倒,肖邦也不能幸免。文革后,大家被斗志昂扬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样板戏“锯”疼了的耳朵听见什么“抒情的”东西都像“天籁”一样,肖邦那些委婉又的确充满才情的旋律立刻又迷倒了一大片音乐爱好者——这次真的是因为肖邦。       


                                到了90年代,古典音乐在中国的被关注程度每况愈下,相应的,关注肖邦的人也越来越少。1999年,主管文化教育的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建议各个大中学校的学生都要看一部演绎肖邦生平的电影《一曲难忘》,各个电视台也纷纷在黄金时段播出了这部电影。这部好莱坞电影虽然从音乐史的角度上说不是很严肃,但可看性、“思想性”强,一时间肖邦热潮又席卷各大、中校园,各种肖邦专场音乐会被“请进校园”。我记得当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每周都有外出演出活动,琴房楼道满是各种肖邦音乐在震荡。       


                                那么又是什么让肖邦在近期倍受非议,令不少人“谈肖色变”呢?       


                                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主菜”是马勒的第8交响曲,担任演出任务的乐队和合唱队虽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尽了最大的力量,但由于种种原因,演出质量仍然差强人意。难道音乐节的主办者对该作品的难度和乐队的能力事先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考虑吗?恐怕不是。之所以选择这个力所不能及的作品,我想还是因为追求“深度”和“层次”,就像80年代那些张嘴闭嘴都是弗络伊德、黑格尔的“文学青年”一样,这是“身份”的象征。近期古典音乐界的确有以谈论瓦格纳、马勒、布鲁克纳等为荣的倾向,好像自己能“听懂”别人“听不懂”的东西就是“上层次”了,高人一等了。与此相应的,别人都喜欢的,一听就懂、听一回就觉得好听的东西,那些“高人”自然是不屑于“喜欢”的,而且还要以“浮躁”、“浅薄”、“小资”等评价来证明自己和他们划清界限。这下弄得不少还不太“资深”的音乐爱好者心虚了:我喜欢肖邦是不是审美有问题啊?我爱听老柴是不是层次很低啊?我就在某古典音乐BBS见过这样的贴子:“在下水平很低,只是听肖邦、老柴的水平,请各位多多指教……”       


                                不可否认,有很多喜欢马勒、布鲁克纳的音乐爱好者是真正体会到他们音乐中的魅力而发自内心的喜爱,也的确有听完巴赫、瓦格纳就不想听肖邦、老柴的情况,这就像我的一位朋友吃过中国菜后就再也不想吃英国菜一样,是个人审美特点的印证和觉醒,而非审美层次的上升或下降。       


                                以绝对的标准去衡量肖邦的作品,无论是作曲技法还是钢琴技巧的运用,都是杰出的;和他同时代的作曲家比较,他在旋律设计、和声的想象力方面也是出类拔萃的;在音乐深度方面(这本来也是很难量化的去比较的),我个人认为在基本同时代的作曲家中,他至少要强于门德尔松和里斯特,和舒伯特、舒曼相比,也很难说就“浅”了多少。他的中、大型作品也许在结构上不能称之为“典范”,但还没有到“松散”、“琐碎”的程度,那种自然天成的结构感颇有莫扎特的遗风;在小型乐曲中,他独有的旋律性格独树一帜,虽然有一些“应景”式的小品听多了容易腻,但也不失迷人的旋律和神来之笔——贝多芬不也写过《献给爱丽斯》、《威灵顿之胜利》吗?       


                                好了,现在我可以回答我那些朋友的问题了——肖邦怎么了?       


                                首先,肖邦在为过去的“透支”还债。过去肖邦在我国被捧的太红,好像钢琴作品里数肖邦最好似的。捧得越高摔的越狠,逆反心理使得不少音乐爱好者刻意回避肖邦,真心喜欢肖邦的朋友也怕别人说自己“俗”而不敢张扬。       


                                其次,肖邦得罪人了。肖邦的作品本身并没有得罪谁,而是个别审美“崇高”、思想“深刻”的“资深”爱乐人对太多审美趣味“低下”、思想深度“浅薄”的音乐爱好者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们认为有资格、有义务去拯救这些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异类,从而拿无辜的肖邦开刀,让这个“小资情调的撒旦”永远不能来诱惑那些“无知”的音乐欣赏入门者。       


                                最后,肖邦“过时”了。在中国,贝多芬和肖邦是八十年代的明星,瓦格纳和肖斯塔科维奇是九十年代的明星。而走进新时代后,马勒和布鲁克纳成了最新的偶像,国内的这种“一阵风”式的传统不仅“搞臭了”肖邦这样优秀的作曲家,也“搞臭了”《贝五》、《柴一》、《拉二》、《今夜无人入睡》、《我的太阳》等等优秀的音乐作品——马勒八也快了。       


                                总之,肖邦没怎么,是我们怎么了?!

发表于 2004-1-29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wangjianguo真在太伟大了,呵呵,帖子质量越来越高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1-29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HENRY过奖过奖。得找个话题在新的一年细水长流,要不会闷得慌。
 楼主| 发表于 2004-1-30 0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肖邦夜曲介绍:


夜曲(Norturne)的语源系拉丁语NOX所演变,罗马时代“夜神”之意。夜曲的音乐形式,系爱尔兰的音乐家费尔德(Filed        1782-1837)所制,在低音部和弦伴奏下,高音部奏出夜的寂静,似梦一般优雅的旋律。之所以给这种形式命名为“夜曲”,可能取自天主教会的“夜祷”。


肖邦音乐中的梦幻感是意境浓密,情致万繁,万般迷人的。而最能让我们陶醉于这一诗一般梦境的,就是他的夜曲。肖邦的夜曲,一共21首,其中有两首是没有编号的。他将夜曲发展成为意境深远的体裁,远远地超越了费尔德。正像哈聂卡所评述的那样:“肖邦是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吹进戏剧性的气息,热情,使之更加壮大。费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形。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表达,而是经过装饰,太过于阴郁、热带性,或说带有东方的气息。”


乐曲简介:1.        降B小调,OP9.1,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极慢板,充满夜的优美。2.        降E大调,OP9.2,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回旋曲式,行板,右手装饰音保持华彩的咏唱,左手是伴奏。3.        B大调,OP9.3,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稍快板从优雅开头,中段转为激烈的戏剧化情绪,最后是优美的尾声。4.        F大调,OP15.1,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如歌的行板。5.        升F大调,OP15.2,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极慢板,先是装饰的花音,然后是丰富的情绪,这是最优美的一首夜曲。6.        G小调,OP15.3,作于1833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慢板,其中有痛心与叹息,到达极点转为优美,然后是幽静的钟声。7.        升C小调,OP27.1,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极慢板,三段形式:柔声、转快、悲痛主题,转为明朗。8.        降D大调,OP27.2,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优美平衡的回旋曲式。9.        B大调,OP32.1,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行板,梦一般的纯朴,尾声有暴风雨般的宣叙与之对比。10.        降A大调,OP32.2,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慢板,三段形式。11.        G小调,OP37.1,作于1838年,始终行板,中段有圣咏合唱。12.        G大调,OP37.2,作于1839年,航海途中的灵感,船的运行、水光,舵手之歌,船的飘浮。13.        C小调,OP48.1,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慢板,三段式。14.        升F小调,OP48.2,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小行板,三段形式,歌谣曲,中段为狂想曲。15.        F小调,OP55.1,作于1840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行板,三段式,以离别的悲伤开头,中段进行曲式,富于热情,尾声是感激。16.        降E大调,OP55.2,作于1843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持续的慢板,船歌。17.        B大调,OP62.1,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行板,三段式。18.        E大调,OP62.2,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慢板,三段形式的变形,此曲的和声和对位都极丰富。19.        E小调,OP72.1,作于1827年,行板,三段式。来源:千龙网

 楼主| 发表于 2004-1-30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谈肖邦的夜曲(声音论坛JAZZ)


肖邦短暂的39年生命,是由无数的钢琴珠玉贯穿着.在19世纪前半叶浪漫思潮风起云涌的流行中,他的乐曲恰倒好处的满足了贵族们对浪漫的一切遐想.                                        人们一提起肖邦,就会想起他的夜曲.这也是他最适合演奏的类型.因为他的性格,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气质,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很好的表达了其内在的深刻情感;因为他的身体,羸弱多病的体质,不太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但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微妙的音乐变化,却构成了夜曲的迷人风格.                                        至今,肖邦夜曲的优美旋律穿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巨变时代,在蓝色的夜空中闪耀.                                        作品0P.09的三首夜曲,是肖经常在朋友们的聚会上弹奏的,其中的        降E大调,亦成为当今最通俗,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在肖邦1879        年辞世之际,为了感念深厚的友谊,他把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献给了波列意夫人.                                        在最著名的<<升F大调夜曲>>中,我们甚至可以听到第18小节里的落寞之情,第25---35小节里的心潮澎湃,诠释了肖邦背井离乡的孤独与痛苦,和对祖国和人民的忧心仲仲.                                        第8号的<<降D大调夜曲>>,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风格,它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一个主题,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主题旋律,构成了一个奇妙的甜蜜夏日二重唱,主旋律重复三次,渐弱,极弱,再到强,产生了一种起伏飞扬的愉悦.                                        1838年冬,肖邦病情恶化,随乔治桑到地中海的马约加岛避寒.作品0P.37就是在这风景宜人的海边完成的.马约加岛上温暖的海风并没有吹散他心中的忧伤.<<G小调夜曲>>速度缓慢,给人以沉重的感觉,<<G大调夜曲>>则纯静优美的让人不敢直视.                                        肖邦一生钟情于闪耀的繁星和晶莹剔透的美玉,这种唯美的性格充分的表现在他的音乐作品里,他喜欢用装饰音,那是一种简约而优雅的点缀,在所有深思熟虑的装饰音后,闪耀着诗情的高贵典雅和品位的卓而不凡.                                                1845年,病魔缠身的肖邦,似乎随时听从死神的招唤,HUNNEKE说:肖邦编织着他生命的夜曲,直到死亡之日.的确,我们在肖邦最后四首夜曲-----OP.55和OP.62中,清晰的听到了美丽而安详的生命挽歌.                                                        从1827---1846这些黄金般闪光的年代,肖邦留下了21首风格迥异的夜曲,也反映出他百变波折的生命历程.他近乎病态的美感,谱写出伤感,圣洁,平静,美好的月光之夜.乐曲的风格虽然在变化着,但作品里的高贵和忧伤却甚至始终如一的美丽着.                                                        或许,那旷世奇才所特有的灵气,才是创造永恒的源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5-22 04:51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