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媒介,手段。如:传播媒体;教学媒体;视听媒体;印刷媒体
2、新闻媒体
(参考网址:http://fawen.cn/hanyu-zidian.html)
请原谅我手里没有更多的专业词典来解析这个词,而这简单的几行字也是目前唯一能在网上搜索到的,完全不带任何感情与立场色彩的关于“媒体”二字的解释。另外还有几个意义相同的常用词——“媒介”与“传媒”。如果要另外对这两个次进行解释,答案其实也很模糊:
媒介 méi jiè
1、介绍或导致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2、传染疾病的媒介
(参考网址:http://fawen.cn/hanyu-zidian.html)
传媒 chuán méi
(参考网址:http://fawen.cn/hanyu-zidian.html)
若要深论什么是“媒体”,说的话就多了,简单的说,媒体的定义大致就是承载媒介功能的某种载体。我想这一点没有人提出根本上的异议。
那么什么是媒介?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这里,“媒介”是指的就是上面提到的——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媒”,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文中子·魏相》:“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介”,则指居于两者之间的载体或工具。
这么看来“媒介”的定义还是太宽泛,现在我们把它放置到本文的重心——“媒体”上来。“媒介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术语,通常用来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乐。”(巴勒特,1986)
也就是现在通常对媒体的定义——“媒介即是渠道”。其中不仅包括了渠道和信源两者,有时甚至包括讯息的构成。“当我们说到‘大众媒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仅指大众传播的渠道,而且指这些渠道的内容,甚至还指那些为之工作的人们的行为。”(戴维·桑德曼,1991)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基本把“媒体”的形象大致勾勒了出来:
1、它是一种信息传播介质(电视、报纸、网络等)
2、它是一种信息传播渠道(图片、文字、图像等)
3、它是一种对信息传播源头的整合(事件讯息的采集者与发布者)
请注意,在所有前面的描述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媒体作为一种介质,本身是不具备主观性的,它唯一的责任与功能就是在于客观地充当起“讯息”的发布介载体与形式。而即便其所拥有的“导向”义务,也必须基于其客观性与公正性,在讯息发布源的导向下进行无主观感情因素及意识偏向的对外传播。尽管大众或官方对媒体有着诸如“社会舆论的镜子”、“社会的良心”等等称号,但“媒体”其自身并不具备“导向”功能与“发布源”的特性!
然而,现在的媒体却越来越远的背离了这一基本的职责,更有不少媒体为了自身的收视率与焦点形成,将自己定位成了“导向者”与“裁决者”!!而其中最为明显,针对面最广的则是目前风头正盛的所谓媒体的“公德测试”系列报道,或者说,这根本就不能算作是报道,而是一项信息发布及时地连续性活动!!一个以愚弄大众来娱乐大众的活动!!!!
什么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或许是08年奥运的临近,让不少媒体人想出了新的点子——随着奥运的临近我们的社会公德水平到底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作为媒体来讲,提出这个构思本来无可厚非,但作为媒体的功能来讲,起到提醒与监督作用则足以。而我们的各大媒体为了收视率的缘故却开始了继湖南台“换位”节目后,开始了针对面更广的活动策划,这就是打着舆论监督旗帜却又率先背弃公德精神的“公德测试”!值得警醒的是,这一场覆盖全国的“公德测试”活动却并不是**要求的旨意,而是完全由当地媒体自发组织及策划起来的地方性活动,而其参与城市之多,涉及媒体之众,被动或主动参与测试人群社会身份之复杂,堪称我国新闻节目有史以来最庞大,也是最触目惊心的。
每期“公德测试”活动的操作流程基本如下,各地可能略有所不同:
由栏目策划人提出每期主题——〉经栏目组讨论报台办审核——〉策划主题通过后节目组安排具体实施步骤——〉准备测试道具——〉测试地点选择——〉测试机位设置及预走镜——〉测试证实开始摄录——〉测试人选择被测试人提出帮助要求或其他——〉整个测试活动的全程拍摄——〉试测试主题而在测试中逐步增加测试难度(公德水平)——〉测试完毕——〉后期制作——〉媒体报道——〉媒体评论
而测试主题则基本有以下几种:
1、
失物测试(手机、钱包、文件、提货单等物品)
2、
防范力测试(冒名取货/取车、冒充身份进入被测试人家、盗抢、携危险品进站等)
3、
求助测试(换车胎、换零钱、借汽油、取货等)
测试完毕后再有如下几个补充步骤:
1、在测试完毕后进行对被测试人的现场告知,同时有部分还有实物奖励。
2、事后在媒体上以新闻新式播放和评论。
“以生活小事反映群体素质”,聪明的媒体在这场游戏中无疑找到了一个最具有关注率的切入点。在娱乐至上的现代快餐文化的推动下,媒体,尤其是新闻媒体率先将这一种参与面更广,窥私性更强,舆论面更宽,话题性更深的活动推向了大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被测试的目标,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笑谈,而更重要的是大众在这样一种活动中找到了更有理由的窥私心态的支撑与满足。而在这一场游戏中,被测试人的整个被测试流程中心为将不断被观众猜测,不断被观众评价,“公德”的概念在这场游戏中已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随着部分被测试人一时的贪念或冷漠,而给与了大众更多的笑柄,绝大部分的人开始像如同看喜剧片一样期待着故事的主人公出丑,甚至期待着越出丑越精彩。在一场打着“公德观察”的旗号的游戏下,社会与大众的心态却开始在这样的导向下开始了反向的畸变。电视机前的观众因为这样的不明确的导向与窥私性的满足,而在私下表现出比部分被测试人更加的夸张的丑态。而媒体则在这样的捍卫公理的意淫中再次将收视率迅速提升。而幕后的操办人则可以洒洒洋洋的拿着收视率逐步攀升的调查表,堂而皇之的再次将电视台的广告价格上涨,以期再转赚个盆满钵满。
而我们的公众在这里面得到了什么?
我们丧失了我们的隐私权,也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需要小心行事的社会环境中。说不定你的某一项行为就会被暗藏的摄像机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人饭后的笑谈。在一场名为公德竞赛的媒体游戏下每个人的私人行为都被动或主动的被曝光在所有人的视线下。而测试后的结果更让人难以接受,越来越刻薄的主持人会对部分测试不合格人群进行辛辣甚至是露骨的讽刺,而对测试合格人员的奖品赠送则充满了恩赐主一般的认同。
似乎社会公德及群众公德素质的水平在此得到了体现,一切公平有理。
然而这仅仅是“似乎”!!仅仅是媒体假借“社会舆论公义化身”的一次意淫!!
事实的情况是,事后这些所谓不合格的被测试人会被周围的人所鄙夷和嘲笑,他的求职或工作或学业生活将会受到完全本该避免的诸多困扰,他对交际圈的扩展和深入也将会受到极大程度的影响,乃至当事人的家人或朋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嘲笑。一场闹剧的结果除了让电视前的观众哈哈一笑,除了让电视台的收视率节节攀高而外,其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则完全没有被任何人所考虑和担心。
或许部分人会偏激的认为让这种所谓“不文明行为”曝光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以舆论监督的力量来在无形中约束人们的社会道德规范,听起来很冠冕,然而这却是错误的观点!为什么?不文明行为的曝光与监督应该是当其在自然状态下发生时,由媒体以纪实方式记录并播出以做出警醒式的告知,这期间媒体所需要记录的仅仅是其自然发生时的状态,以完全的第三方的视角去进行客观的记载。而并不是以媒体为中心,由媒体去设置障碍,诱使他人做出媒体所希望或暗中希望作出的各种行为!刑法中规定,唆使他人犯罪者与实施犯罪者都以有罪论处,而唆使罪在一定程度上量刑度甚至将高于实际的犯罪实施者。这并不是小题大做的举例,在一场名曰“维护社会公德”的媒体游戏中,媒体不以第三方的客观态度去记录自然发生的状态,而转以策划者的方式操作整个流程,去设置诸多的诱因而产生实际的行为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将,这就是唆使的一种表现。只不过它唆使的不是犯罪,而是唆使一种不文明行为的诞生。至于另一方面,我国有“侵吞失误罪”的法律条文,也就是说在一定状态下对他人遗失物品据为己有也是一种违法行为。而在媒体的这场“公德比赛”的游戏下,以遗失物品为诱因指使他人对其产生行为结果的行为,难道其本身不就是在潜意识中致使他人违法?!或者说媒体以这种方式引诱及致使他人违反社会公德标准的行为,是否本身也是媒体的一种不公德的表现?!
记得若干年前曾有外国人在中国做过丢钱包测试,具体过程不加赘述,总之是效果不甚理想,然后予以报道。此消息在当时引起了不小震动,不少国民群起而攻之指责该测试机构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同时不时地报道了中国群众素质问题,最后迫使该测试人不得不作出公开道歉。而现在我们的媒体却在做出同样的事情,却全然无人指责。难道国外的测试者对我们的这种测试就是一种侮辱,而国内的媒体做这样的测试就是合情合理,并且应该听之任之的吗?
至于这种公德测试所带来的另一种恶果,我们也不可小觑:媒体在对测试合格中的合格被测试对象有一定的物质奖励,号称是为了褒奖公德素质较高的参与人群并对其表示感谢。乍一听似乎合情合理。然而这仅仅又只是一个“似乎”而已!!在漫长的连续测试过程中,所有被测试人的表现都被大众一一看在眼里,在将其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之外,人们的内心也在潜意识都受到一种驱使,似乎帮助别人只是为了害怕不知何时将会被曝光,更有甚至在思量着,帮助别人时是否也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物质回馈,帮助别人慢慢在成为一种索取回馈的潜过程。而这又与真正意义上的“公德素质”相差几何?!
“公德比赛”仅仅是一个提出的目标,它要达成的是对全民公德素质的逐步培养,而绝不是急功近利的以各种方式揠苗助长的将全民公德素质在短时间内完全的整体提升。它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以公德基础建设完善与发展为整体背景的长期过程,而绝不是以主观的态度去对部分人群进行的考核与评判,更不是媒体以“公德测试”为借口,施自身收视率上升之实的娱乐人民的游戏!
而在日前各省各地层出不穷的以当地媒体为领头作用的“公德测试”游戏中,所值得思考的似乎已并不仅仅是群众公德素质的高低与否,而是媒体自身公德建设的缺失!!而更值得思索的是,在媒体以“社会舆论公义化身”的光环下对社会公众实行监督时,是否也表现出了社会公众对于媒体行为的监督的缺失??!!
媒体,你凭什么测试人民?而在这种缺失下,人民又如何能不被媒体所测试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