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4-29 02: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DIY一个效果板吧,很方便的
VOODOO LAB的那个没有18V的接口
而且对于很多效果器来说其电源接口是使用外反内正的或是母口的
很让人郁闷。
DIY效果板的好处就是不但可以根据尺寸和大小使用,而且可以免除频繁插拔过线和电源线的烦恼。
我个人比较推崇尽量少使用单块的原则
一是单块多了一样不好调,
二是吃音,
三是电源和连线麻烦,如果没有板子,搬运也成问题
尤其是少用周边效果,在细节表现上不好,也不是原来的音色了。周边吃音都很严重。不过很多人都喜欢加周边,但不能太过,尤其是尽量不要使用降噪效果器
有人就想把一套都配齐了。一点儿必要都没有。
单块效果器多了,自然就要使用分线盒和回路盒
这样做的好处不单可以有效减少吃音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减少一些噪音
便于切换不同的音色和效果链路,实现对单块的“一步到位”
既然又提到FUZZ,那就不得不说一下。正好我今天玩了大概6小时的FUZZ
FUZZ 对外界的因素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你在它前后加任何效果器都会严重影响其效果和音色。所以尽量不要在琴和音箱之间加过多的其他效果。非要加的话,我个人的建议(也是我今天玩的时候加的效果)
琴----哇音----法兹----合唱----音箱
|-----混响----|
我在弹BLUES的时候,比较喜欢把琴的音量钮开到最大,而音色钮只开1/3
这是用BOOST或是OD的时候。
但在用FUZZ的时候却不敢把琴的音量开到头,因为那样声音过糙,而且没有可调的余地。以前用OD的时候,手的出力是很关键的,要得到比较好的音色,出力就要大,这样就可以得到比较不错的音色。
但使用FUZZ的时候,道理是一样的,但是FUZZ不是OD那样有挤压出来的感觉,而是很直接的被释放出来的超过载的效果,所以手不单要出力,而且出力的稳定性要求更高。这和使用OD差别十分的大。好的BOOST/OD加上好的电子管音箱,可以把这种情况表现得很真实,但是FUZZ似乎就是这个的扩大版,手上的出力稍微不稳定,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弹奏时的效果。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用FUZZ的原因之一,而像RAT或是BIG MUFF这样有FUZZ效果的非FUZZ效果器来说,是根本表现不出这样的感觉的。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它的原因之一,就是好控制,又能得到类似于FUZZ的音色。
之所以要给FUZZ留一定的音量调整的余地就是要在你的出力程度与适应演奏FUZZ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而不能开到最大。这样杂音不单大,而且不好控制不同节奏或SOLO型中的表现。
还有就是在使用FUZZ的时候,尽量使用低输出高阻抗的被动式单线圈拾音器。这样表现才比较合适而不会出现太破和太浑的声音。并且拾音器的位置,在使用FUZZ的时候,尽量不要太靠近琴弦。但也不能过低。具体的高度,在于你的演奏手法出力程度等决定。
一般人都喜欢在使用被动拾音器的时候,为了得到好些的音色,把PU位置调得很高。其实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你找不到这个合适的位置,你可以把你的PU置中。而且,我个人更喜欢带金属壳的单线圈被动低输出的PU给FUZZ使用。传统的FENDER STRAT类的琴,建议使用单PU模式而不是NM或是BM模式
个人喜欢琴桥PU,调节一下TONE的程度,可以得到比较不错的音色。一般TONE也给到最多一半而已。
FULL TONE69似乎是个例外。它似乎用双线圈音色也可以,而且它对外界温度的影响不像FUZZ FACE那么明显。它没有FUZZ FACE野和粗,但是通过更改琴的音量与弹奏时出力度可以增大其失真度,而且它的BIAS旋钮可以调节音量与失真度。但其颗粒感是没办法调节的。
如果说OD出来的是从水龙头出来的带水压的话,FUZZ的效果就是直接用抽水机喷出来的。
所以,要想用好FUZZ的话,最主要的就是你拨弦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实,而且稳定。所以很多人在使用大量失真,大量周边后和普通音箱时,根本察觉不到自己的基本功太差。一上到FUZZ和全管箱,这种表现就显露无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