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英雄
UID120453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5932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04-10-27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05-3-7 1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ddll在2005-2-28 20:00:43的发言:
此曲一共分为9个部分,分别是列营,分营,放炮,吹打,排阵,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站,得胜回营.大家在学习此曲前最好能了解曲子每段的意思,这样的话整曲演奏下来你会觉得是一种享受,仿佛你的指尖有着千军万马.曲子是琵琶曲,大家都知道,所以有着一些琵琶的技巧,如抓分,绞弦等,我没有学过琵琶,所以在开始练的时候确实有些东西难住了我,而且乐谱有些地方也比较的难看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还是把这个曲子拿下来了,此曲给我的感觉是,难度不算很大,但是难记,演奏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投入,感觉痛快.大家在弹此曲时特别要注意情绪的把握,过段时间我会把乐谱上传,以享大家!
zz
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
zz
《十面埋伏 》
作品简介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了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而刘邦却从几次全军覆没中死里逃生,而又重整旗鼓。到垓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箫,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而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一场决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十面埋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1818年出版的《华秋苹琵琶谱》,1895年出版李方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但这是一首在民间流传的传统乐曲。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文中写出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欣赏提示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 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它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
"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
"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为紧张。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音响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个乐曲描绘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已获解决。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须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删节去"众军奏凯"后三小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传统的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南京理工大学 姚军老师) (引自金网音符 )
zz
琵琶大套武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这两首琵琶曲是在同一个历史背景下,题材相同而塑造的音乐形象不同。前者重在叙事,后者则以刻画人物为主。《十面埋伏》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时,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的历史事件写成的,采用了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写实的手法,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成全曲。乐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威严的擂鼓声拉开了乐曲的序幕,战鼓雷鸣、军号频吹,生动展现了古战场上军营如林、旌旗蔽空、刀光剑影的两军对垒的壮阔画卷。第二部分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用忽隐忽现的声响、忽紧忽弛的节奏,来表现埋伏时士兵的穿梭奔回;以一时金鼓齐鸣声、剑弩嗖嗖声、刀抢碰击声、人马辟易声、呐喊声等等混杂在一起,组成了一幅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如雷如霆的异常壮观的战争场面。第三部分包括“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刻画了刘邦及汉军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和奋勇拼战的气概。
《霸王卸甲》也是描写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同样采用写实的手法加以铺叙。所不同的是,该曲着力表现和渲染了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以及楚军的英烈悲壮。乐曲也是在擂鼓声中开始的,由于第3弦降低了小三度,并运用相把位较低的音区,鼓声显得特别沉闷,预示着战争悲剧的来临。接着,以“升帐”的主题旋律,作多次的反复与变奏,构成“点将”、“整队”、“出阵”、“出战”、“接战”及“垓下酣战”,从各个侧面充分表现和刻画项羽的形象。在手法上则采用以扫为主的技巧组合,加上富于棱角的节奏音型,使得整个旋律具有一种威严的军容感和悲壮的气势。接着是“楚歌”、“别姬”、“鼓角甲声”、“出围”、“逐骑”、“众军归里”加以铺垫。令人注意的是,此曲对战斗场面的描写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而在“楚歌”与“别姬”段中用了更长的篇幅,这也是此曲以刻画项羽以及楚军的主要方面。琵琶则用绵绵不绝的长轮,通过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自由伸展的节奏,奏出了如诉如泣,令人愁肠欲断的凄凉音调,确切地反映出项羽陷于一片楚歌声中的绝望之情。加上“别姬”段下行急促的音调和推拉滑奏,更深刻地表现了项羽离别虞姬时那种悲切痛楚的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