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学生
UID126355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230
阅读权限200
注册时间2004-11-28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05-1-9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巴洛克到印象派的法国音乐
转自非主流音乐论坛:http://www.unpopmusic.com/
法国巴洛克长笛音乐
演奏:R.布朗演奏长笛,M.考德勒演奏维奥尔琴,J.约翰斯顿演奏羽管键琴
CHAN 0544
每当提到巴洛克音乐,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德国和意大利,然后是英国,但是却常常忘记了法国,人们对拉摩的了解远远不及对J.S.巴赫和维瓦尔第,甚至珀塞尔。但殊不知,巴洛克时代是法国音乐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我个人认为,巴洛克时代和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这两个时期的法国音乐最具民族特色,拉摩和德彪西是法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两位作曲家。现在,让我们从这张《法国巴洛克长笛音乐》的唱片开始,对法国巴洛克和洛可可时代的音乐,进行一番初探。
好听,通俗,是这张唱片的突出特点。片中乐曲大都出自生活在洛可可时代的作曲家之手,所以兼具了巴洛克和洛可可两种风格。并在演奏上全部使用了古乐器,长笛是木制的,这种长笛发出的声音比现代的金属制长笛要柔和得多,听起来犹如牧童的笛音。而维奥尔琴则是提琴家族的祖先之一,从低沉的音色判断,唱片中所使用的应该是低音维奥尔琴。这两种乐器再加上羽管键琴如流水一般的乐音,一首一首古老的乐曲,便在我们的耳畔回响了起来。
首先是勒克莱尔(Leclair,1697-1764)的《E小调为长笛和通奏低音的奏鸣曲》,以一个“甜美的行板”引出阿列曼德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和小步舞曲,木制长笛演奏出委婉多情的旋律,勾勒出一派恬静迷人的田园景象。勒克莱尔曾做过巴黎宫廷乐师,并且还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他的音乐闲适优雅,小巧而精致,并具有明显的洛可可风格特点。这张专辑收入了他两部作品,另一首《G大调为长笛和通奏低音的奏鸣曲》为唱片最后一曲,它也是一首以“甜美的行板”开始的四个乐章作品,其它三个乐章是不过分的快板、咏叹调和吉格舞曲。其中第二乐章虽然没有明确标明是舞曲,但却有着非常明显的舞蹈风格。
唱片中有两首作品是由法国当时著名的长笛演奏家所作,布拉韦(Blavet,1700-1768)的《D小调为长笛和通奏低音的奏鸣曲》是一首原创作品,由行板、阿列曼德舞曲、加沃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和快板五个乐章构成。奥特泰尔(Hotteterre,1674-1763)的三首作品均为改编曲,分别改编自吕利(Lully,1632-1687)的《在这宁静的荒漠中》、布塞特(Bousset,1662-1765)的《为什么,甜蜜的夜莺》和无名氏的《L’autre jour ma Cloris》。后者的三首改编曲倒是比前者的奏鸣曲更令人喜爱,吕利的《在这宁静的荒漠中》出奇的深沉,像是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让人一点儿想象不出是创作了《贵人迷》的那个吕利;还有布塞特《为什么,甜蜜的夜莺》,可以肯定是一支夜曲,是朦胧夜色中的歌调。
拉摩(Rameau,1683-1764)的三首乐曲选自他的《羽管键琴与长笛(或小提琴)的合奏小品》,名称取自当时法国三位著名艺术家的名字——低音提琴演奏家让-巴斯蒂特·福克赖(Forqueray,1699-1782)、罗朗·马雷(Marais,约1680-约1750),和歌剧舞蹈明星玛丽-安娜·居皮丝(Cupis,1710-1770)。三首乐曲共同的突出特点是,长笛与羽管键琴始终处于平等地位,是二者的竞奏,而低音维奥尔琴也处于显著地位。其中《福克赖》为赋格曲,是一首精心编织的小曲,音乐自始至终速度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居皮丝》和《马雷》均为回旋曲,前者悠缓而委婉,有着曲曲折折的旋律,后者活泼而典雅,散发着一股自然的清新。不过,要想全面了解拉摩,只听这几首乐曲是不够的,最好听几部他的歌剧。
在这张唱片中,还有一位叫巴雷(Barre,约1675-1743/4)的作曲家,名字没有在《新格罗夫音乐辞典》中出现,但所收录的他的《G大调为长笛和通奏低音的组曲》,又称“未知的奏鸣曲”,却是唱片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作品之一。三个乐章中的第一乐章没有任何表情和速度标记,在唱片中是以较慢速度演奏的,开始时,长笛的乐声高高低低,似有幽咽之感,稍后情绪变得较为平和,第二乐章表情标记为 “激动地”,音乐十分疾速,并很快进入末乐章,一首悠闲自在的恰空舞曲,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就像英国许多唱片公司惯常的那样,这张由CHANDOS出品的唱片,使用了生活在洛可可时代的法国著名画家布歇(Boucher,1703一1770)的一幅名作《狩猎后的狄安娜》作封面。布歇是一位十分善于运用明亮色彩的画家,他所绘制的女性人体大都在景物的衬托下明亮耀眼,显示出娇美迷人、甚至情欲荡漾的效果。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一些绘画技巧,还曾使后来的印象派画家们大受启发。当然,这就是音乐领域之外的话题了,不过,让音乐配上同时代的一幅名画,的确是个不错的主意。
法国印象派长笛音乐珍品集
演奏:S.米兰演奏长笛,I.布朗演奏钢琴
CHAN 8609
当初收集这张长笛音乐唱片,纯粹是由于看中了封面上莫奈的《散步》(La Promenade),这幅绘画特别让人心旷神怡。画面的近处是一大块阴影,以及一位打伞的女士;在阴影之外,有着碧蓝的天空和白云的浮云,微风吹拂的娇艳大地和绿色树木,稍远处,朦胧之中的是另一位打伞的女士和一个孩子,一切仿佛都在宁静的氛围里闪闪发光。由于有阴影的对比,所以使得画面上的明亮色调显得异常鲜艳。
当我听这张唱片时,发现里面的音乐同样可爱得令人着迷,而且最绝妙的是,这些音乐与封面上这幅画的意境竟然完全吻合,它们静寂安详,却又明亮闪光,长笛那悠长的音色,让我感觉到了悄然奏响的潘神的神秘之笛,或者只有梦境中才会出现的斑斓的色彩,而它那跳动的乐音,又让我体验到了在原野上疾走的微风,或者跃动着的光的斑点。片中所选择的乐曲都是德彪西之后具有或接近印象派风格的特色各异的长笛小曲,除了埃奈斯库(Enesco,1881-1955)的一首作品外,余下的均出自法国音乐家之手,但其中人们最熟悉的作曲家只有福雷(Faure,1845-1924)。
这张唱片中的音乐几乎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就像你无法捉住风一样,因为它们总是在不断地变幻着,并且瞬间即逝。第一支乐曲是法国作曲家和指挥家格罗夫莱兹(Grovlez,1879-1944)的《浪漫曲与谐谑曲》,“浪漫曲”与“谐谑曲”的对应,亦即“静”与“动”的对应,就如“阴影”与“光亮”的对应一样。这样的特点几乎贯穿了唱片中所有的作品,继续听下去我们会发现,大部分乐曲都包含了“慢”与“快”两个部分。
唱片的另一个特点是,不少曲目都是由指挥家和演奏家创作的。例如那首《田园行板与小谐谑曲》的作者塔法内尔(Taffanel1844-1908),是一位著名的长笛演奏家,所作此曲的“田园行板”清澈而暗含淡淡忧伤,“小谐谑曲”欢快而富于炫技性。比瑟尔(Busser,1872-1973)也是一位身兼作曲家和指挥家两个称号的音乐家,他特别长寿,活了一个世纪零一年,唱片中收集了他的一首《前奏曲与谐谑曲》。如同甜美情歌一般的“前奏曲”,以长笛悠缓的乐声开始,钢琴以低沉的弹奏间或加入,随后长笛吹奏出的旋律空灵而迷人,有着极其细腻的表情,给人以变幻莫测之感的“谐谑曲”,在旋律上延续了前者,而它的突然闯入,使音乐在瞬息之间变得令人兴奋和陶醉,甚至有些自得其乐。
高波特(Gaubert,1879-1941)和圣坎(Sancan,1916- )是两位在《新格罗夫音乐辞典》上都查找不到的音乐家,很有可能都是演奏家。高波特的作品收入两首,《夜曲与谐谑的快板》的钢琴引奏很有些德彪西的味道,长笛随后幽幽地吹奏出朦胧的“夜曲”,紧接着的“谐谑的快板”十分轻巧,长笛的声音上下翻飞,像一只自由的小鸟,似乎没有什么既定的目标,只是随心所欲地在空中飞翔。《幻想曲》开始时的音乐仿佛是自天边飘来的,长笛演奏出的缠绵而黯淡的旋律,蕴含着深刻的情感魅力,当音乐转为较快的速度,依旧保持了前半部分的基本情绪。圣坎的《小奏鸣曲》最非常明显的特点是,钢琴与长笛处于同等的地位,强调二者音色的对比,长笛吹奏出的如滑动般的音色与钢琴弹奏出的如颗粒般的音色,还有长笛悱恻而孤寂的华彩独奏,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作为罗马尼亚作曲家、小提琴家和指挥家的埃奈斯库出现在本专辑中,一定会令不少人感到吃惊。其实这一点儿都不奇怪,埃奈斯库很小的时候就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斯内(Massenet,1842-1912)和福雷,并于1897年在巴黎举办了自己作品的音乐会,还与法国钢琴家科尔托合作演奏小提琴奏鸣曲,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和格鲁米欧都是他的弟子,而埃奈斯库最后的归宿也在巴黎。这些经历使他一些作品的风格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当时法国音乐的一些特征,比如这张唱片中收入的《如歌的与急板》。此曲前半部分“如歌的”是由钢琴伴奏、长笛吹奏出低沉的旋律,有些淡淡的忧郁,“急板”听起来像是印象派化的民间舞曲,虽然速度很快,但非常旋律化。
现在再让我们看一看唱片中收入的福雷的两首作品:《协奏的乐曲》(Morceau de concours)和《幻想曲》。异常短小的《协奏的乐曲》自始至终抒情而如歌,散发着伤感的情调,聆听这样的音乐,会让人倍感寂寞,或许还会潸然泪下。《幻想曲》的开始很像一首倾诉情感的牧歌,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幻出一种欢乐的情绪,总的来说,这首乐曲更倾向于浪漫的情调,印象派味道并不是很浓。
唱片的最后一曲是法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冈纳(Ganne,1862-1963)的《行板与谐谑曲》,在形式上恰好与第一首乐曲相呼应。“行板”中长笛的演奏非常温馨,满怀着爱意,充满了甜蜜,同时若隐若现地显露着一丝怀旧的情绪,转入“谐谑曲”后,温馨与爱意依然如故,只是怀旧的情绪让位给了自然流淌着的快乐,长笛与钢琴在跳跃的音乐之间,插入了那充满甜蜜感觉的旋律,并在闪亮的色彩中结束了全曲。
聆听这张唱片,就像是在莫奈的画中散步,不觉之中,自己与画中的景物已融合在了一起,于是天地之间又多了一个印象派风格的自我;音乐越来越清晰,而自己却越来越模糊,变成了色块中的一点,也变成了音符中的一员,直至最后竟然发现,画中有我,乐中有我。——当你沉浸在这些音乐里的时候,同时欣赏着莫奈的这幅绘画,你将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法国芭蕾音乐:
埃菲尔铁塔上的婚礼,珍妮的扇子
指挥:G.西蒙
演奏:英国爱乐乐团
片号:CHAN 8356
这是一张非常有趣的唱片,所收录两部独幕芭蕾配乐的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同一时代的几位不同的作曲家。《艾菲尔铁塔上的婚礼》由“六人团”之中的5人创作,《珍妮的扇子》则出自10位法国作曲家之手。
1899年,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建成,并成为新世纪降临的一个标志性建筑。1892年,德彪西(Debussy,1862-1918)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诞生,使印象派风格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拉威尔(Ravel,1875-1937)的音乐中,印象派风格已经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改变,而萨蒂(Satie,1866-1925)则以简练和古朴的风格,体现了自己的先锋思想。随后,被称为“六人团”的法国年轻的作曲家们——奥里克(Auric,1899-1983)、迪雷(Durey,1888-1979)、奥涅格(Honegger,1892-1955)、米约(Milhaud,1892-1974)、普朗克(Poulenc,1899-1963)、塔耶弗尔(Tailleferre,1892-1983),以激进的思想而名噪一时。
19世纪20年代,欧洲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急欲从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此时,浪漫主义的神话与印象派的幻景已经都成为不合时宜的东西,人们需要更现实的和更明了的音乐语言。就在这时,“六人团”出现了,他们在接受萨蒂美学思想的同时,开始反抗浪漫主义的庞杂繁复和印象派的含混模糊,突出强调音乐的简洁和清晰,并具有新古典主义的倾向。芭蕾配乐《艾菲尔铁塔上的婚礼》,就是上述创作思想的一个典型产物。
这部芭蕾音乐差不多可以说是当时的“通俗音乐”,有着“萨蒂式”的诙谐幽默,就像是一幅幅音乐漫画,通篇给人的感觉都是热热闹闹的,就像是一次“婚礼舞会”。全部共10曲:1.奥里克:序曲,2. 米约:婚礼进行曲,3. 普朗克:空泛的致辞(为两只短号的波尔卡),4. 普朗克:彩色明信片,5. 米约:面目全非的赋格曲,6. 塔耶弗尔:电报圆舞曲,7. 奥涅格:葬礼进行曲,8. 塔耶弗尔:瓜德利尔舞曲(长裤-夏季-母鸡-牧羊女-终曲),9. 奥里克:间奏,10. 米约:婚礼结束。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奥涅格的庄严沉重的《葬礼进行曲》,竟然引用了米约的那首热烈欢快的《婚礼进行曲》中的旋律,并以小提琴独奏的方式非常悲伤地演奏出来,是一个十足的恶作剧。还有“六人团”中唯一女性作曲家塔耶弗尔创作的《电报圆舞曲》,有着典型的维也纳风格,不过总是透着些滑稽的成分;她的那首采用十九世纪盛行的一种四对舞形式“瓜德利尔”所作的乐曲,包含了一系列令人感到亲切和愉悦的舞曲。奥里克的两首乐曲中的《序曲》,开始倒是很像一首规规矩矩的“号曲”,不过后来的发展却越来越像是一支“街头流行曲调”;《间奏》的音乐始终处于游移不定的状态中,并引导出米约的简短的《婚礼结束》。除此之外,普朗克的两段音乐,以简洁的旋律,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流行化的轻松风格,也是另一部芭蕾配乐《珍妮的扇子》的特点。10首乐曲是:1.拉威尔:号角华彩,2.费鲁德(Ferroud,1900-1936):进行曲,3.伊贝尔(Ibert,1890-1962):圆舞曲,4.马尼埃尔(Manuel,1891-1966):卡纳里舞曲,5.德拉努瓦(Delannoy,1898-1962):布列舞曲,6.鲁塞尔(Roussel,1869-1937):萨拉班德舞曲,7.米约:波尔卡,8.普朗克:田园恋曲,9.奥里克:回旋曲,10.施米特(Schmitt,1870-1958):主保瞻礼节圆舞曲。
“号角华彩”是指用几只小号吹奏出的华彩乐句,也可以用其它乐器模仿此类效果,其目的是为了发布某种信号,在这部芭蕾中,拉威尔充当了“舞剧开始”这一信号的发布者。首先是定音鼓的轰鸣,接着是各种木管乐器充满色彩感的乐声,唯独小号姗姗来迟,稍后才登场。把维也纳圆舞曲作“现代化处理”,是伊贝尔的《圆舞曲》的一个特色,而穿插其间的众多不和谐音,或多或少会让人想到了创作于1919至1920年间的拉威尔那首描写死亡的《圆舞曲》。“卡纳里”是一种节奏有点儿像“吉格”的古代舞曲,马尼埃尔创作的《卡纳里舞曲》保持了这种舞曲的古朴风格,并将极其丰富的色彩点缀其间。
鲁塞尔是一位值得关注的作曲家,他出生于拉威尔去世那一年,也是拉威尔之后最有特色的法国作曲家之一,所作第二和三交响曲非常出色。他的《萨拉班德舞曲》是《珍妮的扇子》中最抒情的一曲,其整体气氛是阴郁的,两处弦乐合奏段落缥缈异常。普朗克的《田园恋曲》的旋律特别琅琅上口,改编自作者本人的同名钢琴曲,“田园恋曲”是流行于18世纪法国的一种带有田园情趣的轻松的歌曲。奥里克的《回旋曲》散播着明媚的阳光,其间有一段长笛主奏的旋律有如来自天边,弦乐和其它木管乐器随后接过了这一迷人旋律,然后在阳光灿烂中结束全曲。最后一曲标题中的“主保瞻礼节”,是法国北部地区以及荷兰、比利时的乡村节日,施米特的《主保瞻礼节圆舞曲》开始的段落展示出纯粹自然的粗犷,而中间段落,圆舞曲演变成了充满模糊感和朦胧感的旋律,并在结尾时,再次回到开始时的粗犷当中。
对于我们来说,这张唱片中的两部芭蕾配乐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使我们同时听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几乎所有法国作曲家的声音,特别是能够全面了解“六人团”音乐的总体风格。在这张唱片之外,我们的确很难听到塔耶弗尔和奥里克的作品,所以这两部芭蕾作品使我们了却了这一遗憾。
欢迎大家光临非主流音乐论坛交流指导:http://www.unpopmusic.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