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71|回复: 25

[原创]福田进一大师班笔记(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7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福田进一大师班笔记(续)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第五位学生:巴里奥斯:《大教堂》
福田先生首先指出学生右手手型不够好,触弦不稳定,他让学生的手腕有一定高度,并在演奏中保持稳定。他说曲子的第一乐章是教堂的人们的祈祷,要安静,高音旋律的音色要保持一致,旋律与和弦要弹清楚,但要使之融为一体。他此时又指出了一个东方人常犯的错误——在重拍上过份地重了。这里的重音应在短拍上,并且要注意其与下一小节的连续性。而且第二乐章开始部分,重音也是在每小节的后一拍上。
第三乐章,不要太快,每个音要听得清楚,每一个和声的音要保留住。
福田同时提醒学生,节拍要清楚,要做节奏方面的练习。也不要总是反复用一种方法练习,可以用多种变化方式练习,比如:慢而强、渐强渐弱的变化、节奏的变化、大幅度的力度起伏等等。
他也提醒学生注意指甲的修剪一定要到位。(我注意到大师是亲自做到这一点的,在大师班指导结束后表演《魔笛变奏曲》前,他还特地对自己的指甲进行了一下小打磨)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5-1-7 1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5-1-7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问一句:这第五个上去的就是苏畅吗?我去了上次中韩吉他交流音乐会,当时是被苏畅的《大教堂》镇住了,呵呵,有人知道他的老师是哪位么?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5-1-7 1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5-1-7 1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位学生:《大教堂》第三乐章个人认为,这位学生比上一位要“业余”不少,水平有一定差距。福田对他并没有讲解曲子,而是着重讲了触弦(touch)的问题。触弦包括三点:指甲、指肉、弦。(此时,福田在板上画了指甲的触弦点和压力面,可参考图文报道里的照片)。演奏的音量是由触弦面积和压力大小决定的,许多人触弦都过浅了。音色与音量有一个比重关系(这一点我不是很明白,大家能说说么?)。弹琴的力量应该来自于全身,而不仅仅是手指。音量不仅与力量有关,还与深度有关。拨弦之前应该先压弦,感受到弦的张力。他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触弦点,先感觉自己抓到弦再弹(touch/cathc, and play),而不是凭空去钩弦。他还让学生弹了弹音价,(我认为学生的音阶表现并不好),然后又问学生是否练了维拉-罗伯斯的练习曲第一号,学生说没有,福田就表示应该先练那个,再学《大教堂》。福田还在板上画出了“触弦”、“感觉”、“弹弦”的示意图,指出练琴者应该有意识地确认自己的动作,他说:we need time to touch and feel,但是许多人都忽略了touch and feel的过程。他演示一将p指停留在低音弦上,在高音弦练C大调音阶的方法,并加入了一定的揉弦,慢而强,让学生体会touch and feel的过程。他说弹琴时应该全身放松,力量上有紧张和放松,在每一个和弦之间都要寻找放松。弹琴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用大脑。
发表于 2005-1-7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999T在2005-01-07 19:35:22的发言:


我不认识苏畅,不过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他了

原先是彭来柱,现在是叶登民
中韩那次是刘宪绩,应该
http://www.guitarschina.com/news/news/05/20041103/003432.htm
发表于 2005-1-7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此时又指出了一个东方人常犯的错误——在重拍上过份地重了。"我知道错了,还不止是我一个人的错,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5-1-7 2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位学生:朱利亚尼:《亨德尔主题变奏》福田首先问学生知不知道什么是变奏,因为这是演奏好曲子的基础之一。他说变奏并不是简单地改变了音符,而且改变了音乐的性格(character)。此曲源于亨德尔的大键琴作品。2/4拍,重音在第二拍上,且不只是单纯的重音问题,旋律的连接也要放到第二拍上。然后他问了学生第一变奏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可以活泼一些”,福田未表示异议。他指出,演奏者必须enjoy the music, but not enjoy yourself。也就是说,不要自我感觉良好,而要让听从感觉好。关于第二变奏,福田用示范表示,要不弹成rock music似的,要保持旋律的歌唱性。关于第三变奏,他说主旋律是跳跃似的,像后脚跟着前脚,音色可以更美,加上一点点快速的揉弦。最后,福田进一说,学音乐要不断尝试,go go go, and not satisfied。谨以此作为在下大师班笔记的结尾,并与各位共勉。
发表于 2005-1-7 2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很好,也能接受。就是做不到啊!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5-1-7 2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5-1-7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5-1-7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宪绩就是大师班弹《恰空》的那个一等奖吧,看到照片我就清楚了,中韩那次的确是苏畅:)9楼的仁兄,偶也是大概能听明白,手上面就不行啊,慢慢来吧,呵呵,偶跟苏畅他们比虽然老了不少,但是还有好几十年可以练呢:)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5-1-7 2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5-1-7 2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偶搞明白了,因为偶两次都去了呀。中韩那次是苏畅,这次大师班刘宪绩是第四个,弹的《恰空》。
发表于 2005-1-7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鲜花一朵!写得就是认真。
 楼主| 发表于 2005-1-7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偶书呆子呀,上自己喜欢的课就是忍不住要多多笔记,你们要是看大师班照片上哪个人不顺眼老低头写东西的那一定是我:)
发表于 2005-1-7 2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如再把第四名学生的写得再详细些?999T说的是粗线条的。
发表于 2005-1-7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认真,再一次上花
 楼主| 发表于 2005-1-7 2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遵建国兄命第四位学生(上音附中 刘宪绩 少儿组一等奖):巴赫:《恰空》福田一上来就说,《恰空》是一首非常难指导的曲子,仅仅开头四个小节他就能说上两个小时了。他首先指出,这是一个变奏曲,他让学生只弹主题段的旋律,刘宪绩弹得不错,主旋律是在低音部的。然后他在板上写出,《恰空》并不是3/4拍,而是1/4+1/2,他把这说成一个数学问题,其实,我觉得福田想说的是《恰空》主要是一短一长的组合(就像他前面指导《传奇》第一段时说的短短长的组合那样),第2、3拍算成一拍,第3拍不要打。他说速度要稳定,也不能把和弦弹成像浪漫风格的那种分解型的。这并不是单旋律曲子,而是复调音乐。在分解和弦之前,不要改变速度。(这句话具体什么意思啊?我忘记了)。演奏时要像说话,而不是唱歌。同时,他要求学生多听巴赫的曲子,也包括亨德尔等其他人的《恰空》舞曲,它也叫“古代变奏曲”。他也要求分句正确,切分音效果要清楚。福田把《恰空》比作人的一生,开始段就像婴儿第一声响亮的啼哭,曲子有戏剧性,中间有人生的坎坷起伏,也有欢乐和胜利的感觉;转调后,就像人生进入衰老阶段,也有悲伤。他说《恰空》是a miniature of human life(人生的缩影),是古典吉他的喜马拉雅。通常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是上一个小节的结束,而不是这一小节的开始。他建议学生刚刚开始练习时不要过多的强弱变化,而要把节奏搞好。最后,他指出了曲子中的高低音对话,他说乐句与乐句之间就像是在对话,这是复调音乐的特点之一。
发表于 2005-1-7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下真是不再给一个精华不够意思了。
发表于 2005-1-7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babyegg在2005-01-07 21:04:09的发言:

遵建国兄命
第四位学生(上音附中 刘宪绩 少儿组一等奖):巴赫:《恰空》
福田一上来就说,《恰空》是一首非常难指导的曲子,仅仅开头四个小节他就能说上两个小时了。他首先指出,这是一个变奏曲,他让学生只弹主题段的旋律,刘宪绩弹得不错,主旋律是在低音部的。
然后他在板上写出,《恰空》并不是3/4拍,而是1/4+1/2,他把这说成一个数学问题,其实,我觉得福田想说的是《恰空》主要是一短一长的组合(就像他前面指导《传奇》第一段时说的短短长的组合那样),第2、3拍算成一拍,第3拍不要打。
他说速度要稳定,也不能把和弦弹成像浪漫风格的那种分解型的。这并不是单旋律曲子,而是复调音乐。在分解和弦之前,不要改变速度。(这句话具体什么意思啊?我忘记了)。演奏时要像说话,而不是唱歌。同时,他要求学生多听巴赫的曲子,也包括亨德尔等其他人的《恰空》舞曲,它也叫“古代变奏曲”。他也要求分句正确,切分音效果要清楚。
福田把《恰空》比作人的一生,开始段就像婴儿第一声响亮的啼哭,曲子有戏剧性,中间有人生的坎坷起伏,也有欢乐和胜利的感觉;转调后,就像人生进入衰老阶段,也有悲伤。他说《恰空》是a miniature of human life(人生的缩影),是古典吉他的喜马拉雅。
通常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是上一个小节的结束,而不是这一小节的开始。
他建议学生刚刚开始练习时不要过多的强弱变化,而要把节奏搞好。
最后,他指出了曲子中的高低音对话,他说乐句与乐句之间就像是在对话,这是复调音乐的特点之一。
!好!~~~
发表于 2005-1-7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教堂>偶爱听,手上有方仁俊和叶登民两个录音版本,单就第一乐章而言,方的速度慢些,但让偶更有身处教堂的感觉,叶的更理性些
发表于 2005-1-7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位就是吉他小学生:曾泽坤!
发表于 2005-1-7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999T在2005-01-07 19:35:22的发言:


我不认识苏畅,不过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他了

原先是彭来柱,现在是叶登民
 999T回答错误,第五位是;湖北宜昌的吉他小学生曾泽坤。
 楼主| 发表于 2005-1-7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汗,反正这些小朋友现在还认不怎么清楚,不知道十年以后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guitarist.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5-1-7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5-26 12:14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