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歌者
UID1278314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837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11-10-29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2 14: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况
徐上瀛,他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 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思想的影响,写成了琴学最重要的论著《溪山琴况》。 徐上瀛,别号为青山,娄县东仓人,其《溪山琴况》见於《大还阁琴谱》。其中二十 四况的提纲和内涵简析如下:
(1)和——论调弦、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论本质与技巧);
(2)静——论琴音之简静在于调气与练指(兼论品格修养与风格之配合);
(3)清——提出贞静宏远为琴度之内涵,并指出气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论木质与技巧);
(4)远——论想象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论);
(5)古——论琴音雅俗之辨(形式与风格论);
(6)澹——论琴元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论);
(7)恬——论恬之为君子之质和有德之养(趣味论);
(8)逸——论琴音之超逸实来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与修养论);
(9)雅——论琴之雅得於静远澹逸而不媚俗(风格论);
(10)丽——论琴音丽与媚之别在于古淡与妖冶(风格论):
(11)亮——论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发清实的金石之响(音色论);
(12)采——论琴音之采得之於几经锻炼後指下之神气(音色论);
(13)洁——论琴音之意趣实得之於修指之严净(境界论);
(14)润——论琴音之中和温润(音色论);
(15)圆——论吟猱、按弹、乐句转折间婉转动荡无滞无碍之处理(技巧论);
(16)坚——论用指之坚必清劲和无力不觉乃可得金石之声(技巧论);
(17)宏--- 论琴音必冲和闲雅、下指必宽裕纯朴,始能合乎古调(境界论);
(18)细——论节奏、章句转折、连指与全篇细微之处理和把握(技巧与趣味论);
(19)溜——论技巧之熟练无滞得於指之坚实灵活(技巧论);
(20)健一一论指之灵活刚健与琴冲和闲雅之配合(技巧论);
(21)轻——论音之轻重变化皆不离中和之旨(音量与趣味论);
(22)重——论弹琴重抵轻出之法和情气之并兼(音量与技巧论);
(23)迟——论希声与迟趣之关系(趣味与意境论);
(24)速——论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与意境论)。
二十四况虽比十六法多出了八个范畴,基本上二者的结构都是以一系列美学范畴 来组织成文的。二十四况内容中亦有部分与十六法相同。如二者之和、清、古、澹、 洁、轻项,二十四况之静与十六法之虚;二十四况之雅与十六法之中;二十四况之圆 与十六法之松;二十四况之健与十六法之脆;二十四况之迟与十六法之徐;及二十四 况之速与十六法之疾。
概括地说,二十四况主要为对琴乐内在意境和外在风格、审美价值与标准之要求, 为古琴艺术所提出的审美准则。此内容和形式总合的特征即为整个古琴风格的体现。 而这二十四况所涵摄的内容仍然主要渗透著儒道二家的色彩。此二家的影响可分别以 “中正和平”、“清微淡远”两句来总括。前者为儒家雅正、中庸之道等观念在音乐 上的体现;後者则为道家崇尚自然、隐逸、澹泊明志、虚静等思想和人生观在音乐上 的落实。
儒家的入世思想讲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乐上则为雅乐、德音的推崇和 俗乐、淫声、溺音的贬斥。雅乐的特色正在於其平和雅正、温厚含蓄,因而可移风易 俗和导人向善,其风格是含蓄的、平静的,与所谓繁**声,追求声响效果复杂多变 的俗乐相反,故曰“大乐必易”。此乃以道德的约制介入音乐的审美标准,所以对音 乐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对极端与“穷其变”。道家超世的思想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 俗的羁绊,反映在音乐上则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追求所谓“道的境界”的音 乐。所以道家只对音乐的精神层面积极,而对音乐的声音层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层 面)来说,基本上是采取消极和反对的态度。(这与儒家之对音乐的道德层面积极,对 声音本身变化护展之“技艺性”层面约制的主张仍是有其共同之处的,只不过前者以 弦外之音的意境为挂搭,後者则以道德为挂搭,唯二者同样排斥音声物化层面之过度 发展。)道家超世的思想则形成其清微淡远这一类追求意境、贵“意”说,讲求弦外 之音的审美理想。而清微远这一提纲亦包括了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脱、清静和远、淳 静简略、萧散简远、恬淡清逸、静远淡逸等等衍生和变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