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18|回复: 8

[人物]法国音乐家罗伯特·德·维赛(Robert de Visee)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1 0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法国音乐家罗伯特·德·维赛(Robert de Visee)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维赛(Robert de Visee,约1650-约1725)
    法国巴洛克音乐时期的吉他演奏家、短双颈鲁特琴演奏家、作曲家、歌唱家。关于他的生平,目前并无更多的详细资料,大致有:他于1682年任法国王子的吉他教师,1708年任王室歌手,后任路易十五的吉他教师;在他1682年出的第一本谱子的前言中介绍,维塞曾在宫中为法国皇太子弹吉他取乐。维塞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学什么乐器都快,当时,他在法国以擅长演奏吉他和各种琉特琴出名。他于1682,1686,1689年在巴黎先后出版了三卷《吉他曲集》,之外还作有《鲁特及短双颈鲁特曲集》(1716),迄今法国仍保存不少他的其他手稿,代表作《d小调组曲》流传最广。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关于其代表作:《d小调组曲》 根据沙伊特编订、维也纳出版的乐谱中的序言,《d小调组曲》最早的乐曲排列顺序如下:    (一)前奏曲,(二)阿勒曼德,(三)库朗,(四)萨拉班德,(五)基格,(六)加伏特,(七)布列,(八)小步舞曲之一,(九)帕萨卡里亚,(十)小步舞曲之二。    沙伊特教授认为,帕萨卡里亚演奏效果不佳而加以删除,其他各曲的按排也作了如下调整:    (一)前奏曲,(二)阿勒曼德,(三)库朗,(四)萨拉班德,(五)加伏特,(六)小步舞曲之一,之二(七)布列,(八)基格。    从基格放到末尾来看,这显然是依据古典组曲的程式所作的调整。近些年由布里姆、贝伦德、浜田三彦录制唱片的《d小调组曲》,基本上都按照沙伊特编订的版本排列。此外,塞戈维亚在他的几套个人专辑唱片中,都选收了《d小调组曲》中的若干首乐曲。其中主要的两套排列如下:    (甲):(一)前奏曲,(二)阿勒曼德,(三)萨拉班德,(四)加伏特,(五)布列,(六)基格(选自《塞戈维亚独奏会》,1977)。    (乙):(一)前奏曲,(二)小步舞曲,(三)布列,(四)基格(选自《塞戈维亚吉它音乐会》,1977)    塞戈维亚是根据自己的改编曲按排的。另外还有按(一)前奏面,(二)阿勒曼德,(三)布列,(四)萨拉班德,(五)加伏特,(六)基格的顺序排列的版本(西野博编曲)。本曲早期的编曲者有科斯特、普霍尔。近些年录制唱片的还有博伊德、拉格斯尼格等。    《d小调组曲》调弦要求第6弦改为D音。第一曲《前奏曲》中庸速度,4/4拍子。采用对位技法,短小流畅。《阿勒曼德》行板速度,4/4拍子。按照阿勒曼德舞曲体裁常见的“标志”,以短时值的一个八分音符为起拍。伴奏简明。全曲分为各自反复的两个大段落组成。《库朗》的节奏是在3/2拍子与4/6拍子之间晃动。《萨拉班德》慢板速度,3/4拍子。按照萨拉班德舞曲体裁常见的“标志”,第二拍常用附点音符延长时值。全曲分为两部分,各自反复。旋律徐缓,曲趣庄重。《加伏特》中庸速度,2/2拍子,从第三拍起奏。曲趣平稳,具有法国音乐比较雅致的特点。在全曲唯一采用大调式的《小步舞曲(之二)》之后出《布列》。科斯特编曲的《布列》早期版本有副题《民众舞曲》。沙伊特改编的《布列》活跃,并且突出了布列舞曲的特征。《基格》小快板速度,3/4拍子,采用各段各自反复的二部曲式构成,常用附点节奏,采用模仿手法处理,最后用和弦型织体写法,以平稳的终止式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一些唱片:

品名:GCD 920104 巴洛克鲁特琴的优美琴声

本片的作曲家维赛,是法国的作曲家大约 生于1650年左右,死于1732年左右,法国的吉他演奏家、古鲁特琴演奏家、歌手、作曲家、他在路易十四的宫庭中曾有多彩多姿的演艺生涯,因他能弹唱及写曲,但殁后就甚少人将他音乐流传及录音,只因没有多少人会弹奏巴洛克鲁特琴「THEORBE」这种琴,这种琴是附属鲁特琴的一种,他有比鲁特琴更长弦的低音弦,在第一弦和第二弦都是比较长,也是低音补强的作用,直到本片的演奏家「莫雷诺」的出现将古吉他、鲁特琴、比维拉琴、都诠释得优美典雅极至,他有极好的指尖感觉,将古曲弹得起死回生。本片将韦纪的古鲁特琴的名曲共二十一首做最美的弹奏。稀有名琴加名演。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这里要推荐的是拿索斯唱片公司出的一张非常好听的琉特琴音乐CD(片号:8.553745).相信用不了多久它会变得十分畅销。该CD分别收录了17世纪意大利吉他演奏家和作曲家科尔贝塔与法国作曲家罗伯特·德·维塞的两首吉他组曲和短双颈琉特琴组曲,由法国吉他演奏家艾力克·贝洛克和玛西姆·玛斯卡尔多演奏。短颈琉特琴源于16世纪初的意大利,关于这种乐器有文字记载的始于1544年。这种琉特琴有14~16根琴弦,有时外加一些地音弦,琴弦用羊肠制成,是一种低音乐器。这种乐器在流行的那些年代被用作通奏低音乐器(即数字低音乐器)。这和我们在文学作品中读到的古游吟诗人弹奏的琉特琴不一样。短颈琉特琴的琴弦和调音有好多种,在此无法一一列举。用于演奏这张CD里音乐(1~6,14~19)的是14弦琉特琴,14根弦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是小字组b、a、g、e、d,大字组的A、G、F、E、D、C和大字一组的B1、A1、G1。
    在这张CD里的7~13,20~25是为两把巴罗克吉他写的音乐。巴罗克时期的吉他和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吉他大不一样,这种古老的吉他体积和音量都比现代古典吉他小,它通常有4~5组弦,每组两根弦的调音要么是同度,要么是八度。录制这张CD用的巴罗克吉他是九弦吉他,九根弦调音由高至低依次的顺序是小字二组的g2、e2、d2,小字一组的双b1(同度)、双a1(同度)、g1、d1。
    接下来介绍以下该唱片中涉及的两位作曲家。
    弗兰西斯科·科尔贝塔1615年生于意大利的帕维亚市。科尔贝塔早年以吉他教师出名,他是曼图亚公爵和奥地利大公的吉他老师,后来被法国路易十四聘请为吉他教师。可以说是科尔贝塔的影响让这种源于西班牙的民间乐器在宫廷里流行开的。一时间,吉他成了法国宫廷内外较为流行的乐器。1660年前后,科尔贝塔应邀来到伦敦,教查尔斯二世国王和皇室里的其他家族成员演奏吉他。结果,吉他又很快风行全英国。1671年,科尔贝塔迁居回巴黎直至1681年去世。
    罗伯特·德·维塞(1650~1723)生于法国,有关这位作曲家的详细生平不详,在他1682年出的第一本谱子的前言中介绍,维塞曾在宫中为法国皇太子弹吉他取乐。维塞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学什么乐器都快,当时,他在法国以擅长演奏吉他和各种琉特琴出名。
    科尔贝塔和维塞是当时欧洲最负盛名的吉他和琉特琴演奏家,他俩是好朋友,也是师生关系(维塞是科尔贝塔的学生)。科尔贝塔还教维塞怎样讨好皇室,以求过点滋润的日子。维塞在致科尔贝塔信中充分地表达了他对恩师的无限感激之情。
    在巴罗克时期,吉他有两种弹奏法,一种是几根弦同时弹(和弦弹法),另一种是分解和弦弹法(琶音弹法)。琉特琴以后一种弹法最流行。
    科尔贝塔出过5本有关吉他演奏的书(弹奏指南与曲谱),现存的只有3本,其中有两本的书名是《皇家吉他手册》(一本献给英王查尔斯二世,一本献给法国的路易十四),这两本书中的曲子写得很精致,融合了吉他的两种演奏技法。在献给英王的那本书中,音乐是迎合国王的口味和演奏水平写的,难度不如献给路易十四的难,音乐也大不一样。这里收录的科尔贝塔吉他二重奏是从献给路易十四那本谱中选出来的。CD上第12曲《国王心爱的德国舞曲》(Allemande “aymée du Roy”)最早是出版在科尔贝塔1571年出版的吉他独奏专集中,后来他也将它改成几把吉他演奏,这里录音用的是两把吉他演奏的版本。
    这张CD里担任演奏的是两位吉他演奏家,埃里克·贝洛克和马西莫·莫斯卡多。贝洛克1962年生于法国,他在巴黎国家高级音乐学院跟随威廉姆·克里斯迪学吉他,1983年获吉他演奏大奖第一名。1983~1989年,贝洛克与Les Arts Florissants合作开音乐会和录制唱片。他还频频与法国有名的巴罗克音乐社团合作。1990年开始,贝洛克加盟多米尼克·维塞组建的Clément Janequin 古乐小乐队,这是一支以演奏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享有极高知名度的乐队。贝洛克灌制了30多张唱片,从管弦乐作品、歌剧、小型声乐作品到独奏器乐作品,曲目和题材较为广泛。
    莫斯卡多是一位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和巴罗克音乐有特别兴趣的吉他演奏家,热爱吉他的人士可以常常在法国和世界各大吉他艺术节上听到他的演奏,他几乎只演奏文艺复兴和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并为多家唱片公司录制了唱片。演奏琉特琴是他的另一爱好,他先后与著名的阿姆斯特丹的Combattimento Concert 乐队、法国的Le Parlement de Musique 、Les Musiciens du Louvre和Le Concert Spirituel等乐队合作,莫斯卡多在拿索斯录制了3辑17世纪法国作曲家马克·安托万·夏庞蒂埃的三集音乐作品(片号:8.553173-75)。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唱片名称:Manuel Barrueco Plays J.S.Bach and Robert De Visee, Barrueco Manuel发行公司及唱片编号:EMI 66575曲目Robert De Visee:
1,Ouverture de la Grotte de Versailles
2-6,Suite no.11
Bach
7-9,Praludium Fuge und Allegro,Bwv 998
10-14,partita no.2 BWV1004(包括著名的《恰空》)
发表于 2004-11-21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精华了。唱片有试听吗?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曲谱:
http://icking-music-archive.org/ByComposer/Visee.html
http://patrick.navarro.free.fr/PartitionHtml/devisee/
http://www.classicalguitar.nl/Music.asp?ID=37
http://kotisivu.mtv3.fi/helsinki.guitar.society/Visee.jpg
http://www.delcamp.net/pdf/2_baroque/visee_sarabande_suite9.pdf
发表于 2004-11-21 1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了,正在试弹。这是我最喜欢的风格。谢谢王版主。
鲜花一朵。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1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KING'S TEACHER (LE MAÎTRE DU ROY)Works for lute, theorbo, & guitar by Robert de Visée
Eduardo Egüez (lute, theorbo, & guitar)


MA Recordings- M064A(CD)
No Reference Recording







The market for lute/theorbo/guitar discs may not be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but if more people heard performances and recordings such as this, surely there would be something of an increased interest. And how many listeners have ever heard of Robert de Visée? Other than the fact that this obscure 17th century composer wrote some very fine music (and this is only Volume 1 in a series!), what's most important is that Eduardo Egüez performs it with such panache, finesse, and assured technical mastery. Smooth legatos, clean, snappy articulation, and an affinity for continuity of line and the varied colors achievable with both register and harmonic alteration place Egüez's interpretations among the best of the premier practitioners of repertoire from this period, including Nigel North, Paul O'Dette, Jakob Lindberg, and Sylvain Bergeron. The four suites included here follow the traditional dance-movement format, and it's fascinating to hear the differences not so much in the musical works, which are fairly consistent in manner and substance, but in the timbre and character of the 11-course lute versus the theorbo and baroque guitar. The music is artfully constructed, solidly of its period and locale, yet never routine or merely functional. Whoever he was, Visée (roughly a contemporary of Bach) understood the workings of plucked-string instruments--and he's fortunate to have an advocate as competent and enthusiastic in promoting his oeuvre as Eduardo Egüez. The sound is clear, intimate, and faithful to each instrument--and to anyone who's ever been put off by the scraping and squeaking that mars so many lute/guitar recordings, you needn't worry. Exemplary. [08/04/2004]


--David Vernie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21 13:52:37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5-28 02:09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