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会员
UID17027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87205
阅读权限225
注册时间2002-12-20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04-10-5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在向国际吉它大赛冲刺的日子里
在向国际吉它大赛冲刺的日子里
第36届东京吉它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王雅梦的父亲 王钧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两个月,但每当想起去年12月19日晚上那个令人难忘的时刻,我的心还是那样异常激动。整整那一天,我和雅梦的妈妈都是在紧张、焦急、企盼心情的陪伴下度过的。直到18点50分,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过之后,陈志老师的夫人丛丽老师用激动的声音传告我们:“雅梦得了第一名!”“什么?您说什么?”天哪,这该不是在做梦吧?我实在怀疑我的耳朵是否听错了,所以又急切的问道。“真的,梦梦是真的得了第一名,但你要稳住,千万不要太激动。”丛丽老师显然已经听出我的声音有些不正常,在担心我是否能承受得了这突如其来的惊喜。随着消息的证实,从我身边传来一声尖叫,我回头一看,妻子发出大喜过望的欢呼后,正显出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在此同时,我的兴奋和激动程度,也骤然升到了无以复加的沸点。
是啊!多少的艰辛、多少的汗水,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怎能不教人感慨万千、热泪盈眶呢?多少个日夜、多少个企盼,等来了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又怎能不令人激动万分、欢欣鼓舞呢!我们沉浸在付出艰辛劳动后而获得丰硕果实那种无比欢乐、无比幸福之中好久……好久……,我们由衷地为女儿夺冠而骄傲、而自豪,同时,我们更不能不深深地感激为培养雅梦成长而用心良苦、为雅梦夺冠而呕主沥血的陈志老师夫妇!往事历历,一幕幕展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1993年3月,经过一年“驻课”、“跑课”的基础训练后,陈志老师毅然决定让雅梦参加7-12月间的第36届东京国际吉它比赛。据陈老师介绍,东京国际吉它比赛是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古典吉它比赛之一,到现在已有44年的历史。选手们经过初赛、复赛、决赛三轮筛选,最后评出名次。每轮评委由10位左右组成,他们之中除了著名吉它专家之外,还有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钢琴家、提琴家和音乐学院院长等。每一轮比赛都要换一组评委,不得重复,其评判过程也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参赛选手若没有高超的技巧和准确的音乐表现能力,是很难得到近30位评委的认可的。
说句心里话,当时我们家长的心情是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雅梦难得有这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担忧的是无论从年龄或准备时间以及比赛经验等等,雅梦与其他参赛的职业高手都不能同日而语。很多人得知后,也都认为陈老师这个决定过早了点,但陈老师却镇定自若地说:“我有我的计划和时间表,只要按照我的方法去努力,我看还是有希望的。”于是,雅梦在陈老师的安排下,开始了为期7个月的冲刺计划。
首先,陈老师确定了雅梦参赛的自选曲目。这样,加上规定曲目,雅梦在仅7个月的时间内,就要拿出7首高难度的新曲目:《卡尔卡西作品第59号》(初赛规定)、巴利奥斯的《大教堂》(初赛自选)托罗巴的《草莓》(复赛规定)、阿尔贝尼斯的西班牙组曲中的《卡塔露娜》(复赛自选)、巴赫的《第3号鲁特琴前奏曲》(决赛规定)、罗德里戈的《祷与舞蹈》帕格尼尼的《24号小提琴随想曲》(决赛自选)。
任务如此艰巨,还靠原来每周坐火车去北京上半天课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地强化训练。于是,只好将文化课暂停下,(学校方面知道雅梦要全力以赴为国争光,也欣然同意比赛结束再补课)。就这样,陈老师在征得其夫人丛丽老师的同意后,雅梦结束了长途跋涉的“跑课”学琴阶段,于去年5月8日住到了陈老师家里,开始了紧张而艰苦的“寄宿”冲刺阶段。白天练琴,就在陈老师家客厅里打地铺,200天如一日。
功夫不负苦心人。7个月之后,奇迹出现了:12月19日,雅梦经过三轮激烈的角逐,终于以高质量的基本功、出色的技巧能力、准确的音乐表现和端庄大方的台风征服了全体评委,力挫群雄,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
一个刚满12岁的中国小姑娘,只准备了7个月时间,第一次参加高级别的国际大赛,便把众多年龄比她大一倍甚至两倍以上的吉它高手们(有的已是演奏家)抛在了后面夺得冠军。这在国际吉它比赛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记录。
但是,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是付出很大代价的。这有陈志老师的废寝忘食,雅梦的刻苦拚搏,丛丽老师的热情关怀,家长的积极配合以及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等,而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陈老师合理的时间安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
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老师在练琴时间和内容上,采取了“少食多餐”的方法,根据雅梦的进度情况,每天要换好几次“药方”,并坚持平均每天拿出4个小时给雅梦上课,7个月共累计授课840小时(按通常教学每周授课1小时计算,7个月等于上了16年的课时)!为了熏陶雅梦的音乐感觉,除了吃饭、睡觉、弹琴以外的时间,雅梦全身心地沉浸在陈老师数以千计录音带、录像带、激光唱片的音乐海洋之中,既全面又有针对性地欣赏、分析了大师们的演奏风格和乐曲的内涵,使雅梦在音乐表现方面受益匪浅。由于陈老师的科学指导,加上雅梦的刻苦认真,训练速度突飞猛进、日新月异。难怪外国专家们对这么短时间训练到这种程度感到不可思议,就像“马家军”每天跑一个马拉松不被外国人相信一样:“她们受得了吗?”我想,这也正是陈老师教学精华之所在。凭心而论,在这之前,我们家长也曾持过怀疑态度,面对如此大的授课量,如此快的学习进度,雅梦才一个11岁的孩子,能承受得了吗?能消化得了吗?音乐上能理解得了吗?会不会拔苗助长而适得其反呢?然而,事实胜于雄辩。每当我和雅梦难得几次见面听她弹琴的时候,都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之感。那些乐曲的技巧难度之高、节奏速度之快、和弦变化之大、音色对比之多,都是令人可望不可及的,而让我眼花乱、提心吊胆的地方,在雅梦娴熟指法的流动下迎刃而解了,真是不可想象。由此我忽发感想:大概世界上最富有魅力的东西,就是把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在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陈老师判断的准确性、方法的科学性、教学的独特性和效果的神奇性。
除此之外,为使这次比赛顺利进行,陈老师还做了大量的工作,克服了很多困难,比如:由于初赛是用录音带参赛,而且评审是封闭的,也就是说评判时评委并不知道录音带中的演奏者是谁。为了保证参赛的录音质量,陈志老师7月份专程带雅梦去了香港,请留美专家朱杰雄先生用“DAT”设备录制了初赛曲目。雅梦第一次去香港,对一切深感好奇,但为了录音任务,在港14天。,师生二人除了去录音室的途中顺便欣赏一下南国风光以外,其他时间都放在了上课、练琴、交流上面了。7月中旬正值香港最炎热的季节,虽然处处有空调,但那种冰箱式的室内与火炉般的室外之间的强烈温差变化,对大陆的北方人,尤其是来自“避暑圣地”---青岛的雅梦极不适应,但孩子还是咬牙头坚持下来,圆满地完成了录音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