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吉他中国论坛上以及网络上有很多吉他爱好者寻最近流行的音乐剧《猫》的主题曲《回忆》,吉他中国将此信息反馈给恰好改编了本曲的演奏家叶登民先生,经过叶登民先生的同意,吉他中国特此发布该作品,以飨吉他琴友!
叶登民先生给琴友的话:
声明:谨将此曲献给中国所有喜爱吉他音乐的爱好者,并授权《吉他中国》为本乐谱中国地区唯一的发表网络。
希望:爱好者在正式演出时请在节目单上注明编曲者及乐谱提供者《吉他中国》。
点击放大


编曲小记
已经记不得第一次听到这首《回忆》是什幺时候的事了?(不过肯定是在1981年5月11日之后)印象中最初是透过收音机收听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的演唱,实话说、当时只是觉得好听,但说不上感动(可能当时年纪还轻无法体会歌中的含意吧)。而后复经过了许多年,某日在台北的唱片行见到了一张安德鲁‧劳德‧韦伯的音乐剧精选CD,看到其中有《回忆》这首歌曲,同时还有《歌剧魅影》、《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等韦伯的经典之作,而且都是原汁原味的「原唱版」,于是带回家小心翼翼的拆开CD封套,一首一首歌曲的逐一品味,就在《回忆》的歌声响起时,我立刻就被英国女歌手依莲‧派吉(Elaine Paige)如天籁般的嗓音深深吸引,当下我便决定要将这首歌曲改编用吉他演奏。自1997年,《回忆》做为我的音乐会返场曲目以来,每每在音乐会后总会有不少爱好者向我索要乐谱,足见此曲确实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此次借由《吉他中国》发表,除可省去我一再复印的劳顿希望可以一飨所有的吉他爱好者,也希望可以一飨所有的吉他爱好者!
演奏提示
首先就像演奏所有的作品一样,在演奏每一首作品之前一定要做一些「功课」,这些功课包括对作品的概括认识(作曲家生平、创作背景、曲式、和声),其次就是作品的实质感情内容,诉求的表达情境,最后才是研究谱面上的左右手运指法,决定音乐的处理。如同我们在弹奏《卡门》一样,如果我们连作曲家比才是谁?卡门是谁?它所使用的素材、音乐创作手法和歌曲的歌词内容都不清楚的话,又如何能弹奏出《卡门》应有的韵味呢?
当然这些工作都齐备了也不一定表示就能弹出动人心弦的音乐,因为所有的科学研究最终还是必须回归到音乐性的表现上,而这种音乐性的表现既是主观的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对美的客观感应和接受是否与主观条件达成一种平衡、和谐、或称共鸣更合适吧!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演奏者如果不能感动自己就绝不可能感动别人,而能感动自己的演奏者也未必能感动听众,因为演奏者自身对美的感应和标准是否与“众”的水平一样,这恐怕唯有通过音乐会这种形式才能检验得出吧?
言归正传,如前文介绍,《回忆》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歌词内容感人至深的音乐,所以在演奏时首先一定要充分的把旋律的歌唱性和音色掌握好。节奏方面,8/12的拍子其实也可以将它视为4/4拍来弹奏(就是三连音 、三个八分音符为一拍);除此,演奏的速度虽然提示着「自由」,但这个自由并不是表示演奏时可以随意变换速度,而是指在演奏中应当充分运用弹性速度(rubato)来增加音乐的张力和感染力。
技巧方面,唯一可以多所着墨的只有封闭和弦及泛音,编曲时因为考虑到乐器的共鸣和转调(D大调和A大调是吉他可以得到最佳音响共鸣的调性),加上原曲旋律及和声进行的需要,所以封闭和弦使用得较为频繁也就在所难免,不过这些封闭和弦都不是非常复杂的,只要稍加练习应该都能驾轻就熟的应付裕如。至于结尾处的泛音,并不一定全部都要使用人工泛音,有些连接或把位变换的地方也可以采用自然泛音。
最后一点,在这个编曲有两个转调处(D→A,A→D)的过门音阶,此处最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不过长度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的即兴演奏,往往可以使音乐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气氛和感动,并且为每一个人的音乐生活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叶登民主页:www.guitarschina.com/dann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09-21 12:26:3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