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38|回复: 13

大音乐家作品与古典吉他系列三:亨德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音乐家作品与古典吉他系列三:亨德尔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Georg Friedrich Handel
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1685-1759)
[简历]1685年2月23日,亨德尔出生在德国中部的哈雷镇。与他伟大的同龄人巴赫不同的是,他的家庭并没有多少音乐气息:父亲是一个理发师兼外科医生,认为音乐是卑贱的职业(的确,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音乐家只能算是有技艺的仆人)。但天生喜爱音乐的小亨德尔不顾父亲的反对,偷偷的练习弹古钢琴(难以想象,后来在键盘乐器演奏领域可与巴赫匹敌的亨德尔,竟是这样接受他的启蒙教育的!)亨德尔就是在这样充满矛盾的逆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
  后来,当地的萨克森—魏森斯菲尔大公偶然发现了小亨德尔练琴并深深为他的毅力和天分所感动,于是出面说服了老亨德尔同意他天才的儿子认真的学音乐。此后的几年中,亨德尔随作曲家、风琴演奏家查豪学习了键盘乐器和作曲,也学会了演奏双簧管和小提琴。凭著过人的天资和名师的指教,小亨德尔进步的很快。
  1697年老亨德尔去世时,念念不忘要让儿子作一个律师而不要去搞什么音乐。亨德尔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艺术追求。1702年,他先进入哈雷大学学习法律,算是不违父命,同时又在当地的教堂里担任兼职管风琴师。
  十八岁是成家立业的年龄—1703年,亨德尔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只身远行到汉堡在歌剧院里当了一个小提琴手(巴赫也是在这一年开始了管风琴师的职业)。 亨德尔的才华不久就引起了一些艺术赞助人的注意,他们中有些人打算拿出钱来供年轻的亨德尔去意大利学习歌剧和作曲(当然不是无偿的,学成后要回来为他们服务)。抱负远大的亨德尔婉言谢绝了这些赞助:他要凭自己的努力挣足学费去留学,不能把自己的前途卖给别人。
  1705年,亨德尔创作的歌剧《阿尔米拉》的上演获得了成功,使他得以踏上留学的旅程。在当时意大利是全欧洲歌剧艺术的圣地。亨德尔越过阿尔卑斯山,在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仑萨和威尼斯等地学习了三年,同斯卡拉蒂和科雷利等大师都有交往,把意大利的歌剧艺术学到了手。
  学成归国的亨德尔在德国处处受到欢迎。1710年,这个25岁的年轻人就任汉诺威选帝侯的宫廷乐长。他并没有满足于这个不错的差事,而是把眼光放到了海外。当时的英国比德国富裕得多,歌剧艺术在那里也更受欢迎。但自从普赛尔1695年逝世后,英国的歌剧艺术就止步不前,需要新鲜的血液。亨德尔看准了这个机遇,就向主人请了一年的假,渡海去了英国,此后几年亨德尔就往返于英德之间。他的到来给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一股清风,在伦敦他的歌剧《里纳尔多》大获成功,1713年他以一首《女王生日颂歌》博得了安妮女王的赏识,于是亨德尔索性就不回汉诺威了。
  命运捉弄了这位开了小差的宫廷乐长:1714年没有子女的安妮女王驾崩,亨德尔的“老 导”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以英王亲戚的身份继承了英国王位,亨德尔恐怕要遭殃了。可他镇定自若,以一部精心创作的《水上音乐》欢迎了新国王乔治。国王对乐曲的华贵典雅赞叹不已,问这是何人所作。当得知作者是老部下亨德尔时,不仅原谅了他的旧过,还当即增加了他的年薪。
  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亨德尔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和器乐作品,特别是歌剧,这为他在全欧洲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也是举世公认的管风琴大师,在当时也只有巴赫才可与他匹敌。但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开始,原来盛行的意大利语歌剧在英国开始衰落。1729年由普佩什作曲的一部名叫《乞丐的歌剧》的喜歌剧在伦敦上演。此剧采用英语对白,取材于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该剧上演后大受好评,传统的意大利歌剧相比之下显出了严重的弊端:用意大利语演唱限制了英国听众的理解;神话故事、贵族恩怨等等题材也不能引起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趣。作者通过此剧对亨德尔和他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当一群盗贼上台时,响起的音乐竟然是亨德尔在英国的成名作《里纳尔多》中的《十字军进行曲》!
  靠意大利正歌剧起家的亨德尔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的几部歌剧上演相继遭到失败,最终他经营的歌剧院被迫关闭。嫉妒他的政敌趁机制造各种流言蜚语……1737年,内外交困的亨德尔中风偏瘫,人们以为他的音乐生涯完了。
  就在这种绝境中,亨德尔奇迹般的站起来了。经过几个月的温泉治疗,他战胜了偏瘫。面对萧条的意大利正歌剧市场,他把精力转向了清唱剧的创作。清唱剧(Oratorio)是一种从十七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常以宗教的或半宗教的故事作为主题,没有复杂的舞台情节而注重音乐的表现。由于剧情取材于英国人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而且采用英语演唱,在英国会有不错的市场。1742年,他在一种不可思议的热情驱动下,仅用24天就完成了清唱剧《弥赛亚》的创作。同年这部作品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低调上演。出乎很多人意料,这部作品在都柏林一炮打响。亨德尔又重新回到了英国人的音乐生活中来了!
  消息传到伦敦,人们纷纷要求一睹位快。次年在伦敦上演时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终乐章《哈里路亚》奏响时,国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站起来听完了全曲(《哈里路亚》要站著听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地位不因过多的演奏而受损,英王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一次,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
  亨德尔的清唱剧质朴感人,把高度的艺术性和虔诚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个个音符之中。从《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到《参孙》都同样出色。1750年(巴赫在这年逝世),年迈的亨德尔在车祸中受了伤,第二年他的视力开始减退,不久完全失明。他依然拖著病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每年春天指挥《弥赛亚》的演出。
  1759年春,74岁的大师照例指挥了演出,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老人倒下了。几天以后,这位乐坛上的巨星陨落了。 亨德尔享受了国葬的待遇,长眠在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在那里有一座亨德尔纪念像耸立至今。
  回顾亨德尔的一生,他确实是乐坛上的常青树和多面手:他一生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在德、英、意三国乃至全欧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罗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楼主| 发表于 2004-9-2 2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传奇故事]亨德尔是西音乐史上享有盛名的音乐大师,被誉为圣乐之祖。贝多芬说:"亨德尔是有史以 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我极愿跪在他的墓前。"李斯特曾为"亨德尔伟大得象宇宙似的天才"而入迷,认为他是描写音乐的先驱。亨德尔原是德国人,却在英国成名。他身居异国,由于英德之间的政治旋涡而受排挤;早年所作歌剧,采用那不勒斯乐派的歌剧程式,唱词用意大利文,在英国上演频频受挫,因而他所主持的剧院营业萧条,本人债台高筑。他一生坎坷,精神十分痛苦。一七四一年八月,曾为他的歌剧作过词的詹宁斯给他寄来《弥赛亚》的新剧词,请他谱曲,二十一日夜,亨德尔阅读歌词,词中所云与自己渴望新生的心情引起了强烈的共 ,灵感油然而生,于是从八月二十二日至九月十四日,在三星期内成功地创作了一部蜚声全欧、至今盛名不衰的清唱剧《弥赛亚》,它为亨德尔永垂史册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亨德尔也从此"复活",立于不败之地。
             —史蒂芬·茨威格决斗  1703年,亨德尔远行300英里前往德国北部的汉堡。那时的汉堡工商业比较发达,音乐活动尤其繁荣。早在1678年这里就建立了德国第一座歌剧院,直到亨德尔的年代那里还是唯一上演德语歌剧的地方。
  亨德尔在汉堡歌剧院里当了一名小提琴手。很快他就结识了音乐圈里的一些人物。其中一位就是约翰·马特森(Johann Mattheson,1681-1764)。马特森出身富裕的律师家庭,他本人也和亨德尔一样毕业于法学院并且爱好音乐。他十分博学多才,通晓好几国外语,会演奏多种乐器。当时在汉堡他也进行歌剧的创作,汉堡歌剧院里经常上演他创作的剧目。亨德尔很快与这位志趣相投的年轻人成了朋友。他从马特森那里也学到了不少作曲技巧。
  可是,朋友之间也难免发生摩擦。马特森比亨德尔年长而且地位高,当时他在歌剧创作方面也比亨德尔成熟一些。亨德尔开始尝试歌剧协作时原本经常听取马特森的意见。可有一次在马特森出外旅行时,亨德尔没与他商量便仓促地写了一部歌剧并搬上了舞台。马特森归来后看过此剧,在报纸上撰文批评了剧中处理不好的几个地方。他和亨德尔之间的友谊从此出现了裂痕。
  1706年,12月5日,他们之间的恩怨引起了一场决斗。那天马特森自编自演自奏的一部歌剧上演。当马特森要上台表演时,他多少有些轻薄地让亨德尔代替他弹奏大键琴;当他下台时,亨德尔拒绝让出演奏的位子。两个人年少气盛,争吵起来,随即发展到拔剑决斗。几个回合后,马特森一剑刺中亨德尔的胸口,亨德尔倒在了地上……
  万幸的是,那一剑不偏不倚刺在亨德尔上一的一颗大 钮扣上,让他大难不死。两个人满脸通红,对视良久,最后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这次惊险的经历让两个老朋友又回到了一起。他们继续保持著融洽的合作关系。几年后,马特森介绍亨德尔去了英国。后来他为亨德尔写了传记。高音  亨德尔前往意大利游学期间,与许多音乐界的大师私交不错。有一次,小提琴大师科雷利演奏亨德尔的一首大协奏曲时,被乐谱中的一段快奏乐段难住了。这倒不是因为他技术不够高,而是因为乐谱中亨德尔写了一段要用高把位演奏的高音,而科雷利为首的博罗尼亚乐派的传统是只用三个把位拉琴,再高些,就不能拉了。
  站在一边的亨德尔反复向 导乐队的科雷利说明因该怎样演奏。终于他失去了耐性,从科雷利手中夺过提琴拉给他看。科雷利没有生气,彬彬有礼的对他说:“别发火啊,亲爱的萨克森人,我对这种法兰西风格的音乐可不是个内行啊。”
  20世纪的传记作家房龙评价道:“从那以后,亨德尔就小心翼翼的躲开高音部位。这就是为什么亨德尔在音乐爱好者中,深得人心的道理。他对他们的演奏技术能力不太苛求。老巴赫是按自己的兴致来谱曲,至于你是不是演奏得出,那是你的事。……亨德尔抓住听众的心理,所以亨德尔死时富有,巴赫死时贫穷。”这样说虽不全面,却也从一方面道出了亨德尔为什么称雄乐坛几十年而不倒的一个原因:顺应演奏者和听众。困扰  亨德尔到达英国后,尽管他在歌剧方面很成功,他却不得不面对那些来自歌剧明星们的困扰。那时的歌剧名角,收入比亨德尔这个写歌剧的还高,明星架子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各种“星”们小。为了对付他们的各种捣乱,亨德尔自有一套办法。
  有一次排练时,一个阉人歌手对亨德尔的古钢琴伴奏不满,扬言道:“我要跳到你那架破琴上把它踏碎!”亨德尔随即回敬:“那你就跳吧,只不过事先告诉我一声,我会贴出广告来,因为看你跳会比听你唱上座率更高!”
  还有一次,一个出名的女高音库佐尼拒绝演唱亨德尔歌剧中的一段咏叹调。盛怒之下,亨德尔说道:“太太,我知道你是个名副其实的魔鬼,可我要让你知道,我是个魔王!”说著他就一把抓住女歌手的腰拖到窗边,告诉她再不合作就把她从窗户里扔出去!那歌星吓坏了,只好老老实实的按亨德尔的安排唱下去。
  可是本性难移。又是这个库佐尼,1727年6月6日,在亨德尔的歌剧《敌对的王后们》演出时,与另一位当红女高音福斯蒂娜在舞台上争风吃醋,最后发展到假戏真做的大打出手,两个人揪住对方的头发 打得难分难解,观众就像看拳击比赛一样狂叫不已。亨德尔生气的大叫:“不要管她们,等她们打累了自然会住手!”突然他急中生智,指示乐队敲打大鼓,借著鼓声落了幕,没有让这次恶斗产生更加恶劣的影响。
  可见,即使是在亨德尔最成功的岁月里,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 自负  成名后的亨德尔有时是相当自负的。有一次著名的牛津大学打算授予他一个荣誉学位,只不过要缴纳一笔费用。没想到亨德尔对此嗤之以 :“想让我交钱去入那帮笨蛋的伙吗?想都不要想!”
  歌剧改革的中坚人物格鲁克1745年到达伦敦后,有人问过亨德尔如何看待他。亨德尔轻蔑的说:“对于对位法(一种作曲技术),他(指格鲁克)懂得还不如我的厨子多。”实际上,格鲁克减少对位技术在歌剧配乐中的运用,代表了这门艺术发展的潮流。这点亨德尔并没有意识到。当格鲁克本人带著一部歌剧前来请亨德尔指教时,亨德尔对他说:“你在歌剧中制造的的麻烦够多了。这在英国只不过是浪费时间。”不过这些傲慢的评论并没有让格鲁克记恨。他仍然称亨德尔为“我们的艺术(歌剧)中富于创造性的大师”。
  当有人问亨德尔为什么借用当时另外一位作曲家博农奇尼的音乐素材时,他说:“既然那家伙不知道怎么运用它们,我为什么不可以用呢?”其实,原本在博农奇尼手中平淡无奇的素材,经过亨德尔的二次创作便脱胎换骨了。倒是这位博农奇尼后来剽窃他人音乐作品事泄而身败名裂,被迫离开英国。
  亨德尔总是那么自负吗?也不是。亨德尔对于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泰勒曼有很高的评价:“他写一部八声部的经文歌会比别人写一封信还快!”他晚年失明后,一次演出他的清唱剧《也弗他》时,坐在亨德尔旁边的一个绅士说道:“先生,这个乐章让我想起了普赛尔的音乐。”(普赛尔是亨德尔之前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亨德尔不无感慨的说:“啊,若是普赛尔在世,他会写的更好些!”
  评论  各种人物对亨德尔有不同的评价:
  物理学泰斗牛顿评价他的管风琴演奏(全欧洲亨德尔与巴赫同为管风琴之王):“ 除了他手指的弹性,没什么好说的。”也许牛顿对亨德尔手指的各种物理学指标更感兴趣吧!
  写过《格列弗游记》著名爱尔兰文学家斯威夫特1742年瘫痪。亨德尔前来都柏林上演他的《弥赛亚》时提出顺道拜访他。病榻上的斯威夫特闻讯十分激动:“啊,上帝保佑我在死前见上这个来自德国的天才一面吧!”
  莫扎特对这位老前辈敬佩有加:“他比我们更知道如何运用音响效果。当他选择了一种效果,就能让它产生雷鸣般的震撼。”
  相反,法国音乐大师柏辽兹对亨德尔音乐的评价是:“一桶猪肉和啤酒。”
  英国指挥大师比彻姆说的很精辟:“他写意大利风格比意大利人强,写法国曲子比法国人好,写英国音乐超过任何英国人,而且除了巴赫他胜过所有德国人。”花絮  亨德尔食量惊人。一次他旅行途中来到一个小酒馆就餐,点了一份三个人的饭菜。半晌,还不见上菜,就问掌柜。“我们在等您的同伴,先生。”“那就上吧,我就是我的同伴。”原来这份饭菜亨德尔一个人全包圆了!
  亨德尔生前树敌甚多。他也忧心忡忡,怕死后自会被各种中伤所诋毁。一次,他为年幼的乔治王子(也就是后来的国王乔治三世)弹奏古钢琴,问他有何感受,小王子说很爱听。亨德尔立刻如释重负的说:“好孩子!好孩子!你会在我死后保护我的名声的!”的确,乔治三世在亨德尔死后尊他为英国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圣人之一。英语  原籍德国的亨德尔虽然居住英国多年,英语却一直很糟糕。这对于要写歌剧和清唱剧来说是个 碍,因为他需要根据歌词的意思来配乐,而有些词汇他搞不清楚。
  一天黎明,住在伦敦近郊的一位作家被楼下的喊声吵醒了。揉揉惺忪的睡眼推开窗户一看,原来是亨德尔乘马车来访。那时他正在根据作家的唱词写一部清唱剧。作家很奇怪他为什么在这时光临,亨德尔站在楼下一开口却让作家哭笑不得:“billow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原来作家写的唱词里的这个词亨德尔不认识。作家站在二楼的窗口告诉他:“billow是大海里的巨浪。”  “啊,巨浪。”亨德尔喃喃自语著,转身上了马车回去了。 想不到他大清早赶路来就是为了弄清一个词。缅怀  与其他巴罗克时代的作曲家不同的是,亨德尔在死后并没有被人遗忘,英国人把这位祖籍德国的大师当成是本民族最伟大的作曲家。亨德尔的葬礼上,至少有三千人为他送葬,葬入的墓地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只有历代的国王和圣贤才有资格在此占据一席之地。
  作为亨德尔最伟大的作品,《弥赛亚》的演出成了缅怀他的最佳方式。英国每几年都要举行《弥赛亚》专场演出。1791年,年势已高的海顿访问英国,观看了亨德尔纪念音乐会。听完《弥赛亚》,海顿泪流满面地说:“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这种激情一直激励著海顿。7年后,他创作了另一部堪与《弥赛亚》媲美的清唱剧《创世纪》。
  贝多芬也是亨德尔的崇拜者。他这样评价亨德尔:“亨德尔是一切大师中无可企及的大师”“他是真理之所在。” 在临终前不久,贝多芬收到了一份亨德尔作品集,他费力的说:“我早就想得到它们,亨德尔是最伟大、最坚实的作曲家。把那些书给我!……我愿意脱帽跪倒在亨德尔的墓前。”要知道,这位贝多芬在国王面前也不曾低过头!能使他折服的,只有亨德尔崇高的音乐艺术!
  1842年,英国成立了亨德尔协会,经过多年的努力,编纂了92册亨德尔全集。1957年,鉴于亨德尔的音乐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而不应由王室独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把英王室珍藏的大批亨德尔手稿捐献给了大英博物馆。现在,如果你有机会去伦敦,可以在博物馆展厅里看到许多亨德尔的手迹,但却唯独看不到他最伟大的作品《弥赛亚》的原稿。那这部作品的真迹何在?原来《弥赛亚》首演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门票的收入捐献给了当地的一家济贫院,在首演大获成功之后,亨德尔应邀把手稿也送给了他们。如今,历史上最伟大的清唱剧《弥赛亚》的原稿,就保存在这家济贫院里。  
 楼主| 发表于 2004-9-2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亨德尔主要作品目录 (1) 歌剧:

《阿尔米拉》《尼禄》(1705),《罗德里戈》(1707),《阿格里皮那》(1709),《里纳尔多》(1711),《忠诚的牧师》(1712),《泰塞奥》(1712),《西拉》(1714),《阿马迪基》(1715),《拉达米斯托》(1720),《穆齐奥·谢沃拉》(1721),《弗洛里丹特》(1721),《奥托内》(1723),《弗拉维奥》(1723),《朱利奥·凯撒》(1724),《塔梅兰诺》(1724),《罗德林达》(1725),《西庇阿内》(1726),《亚历山德罗》(1726),《阿德米托》(1727),《里卡尔多一世》(1727),《西罗》(1728),《托洛梅奥》(1728),《洛塔里奥》(1729),《帕尔泰诺佩》(1730),《波罗》(1731),《埃齐奥》(1732),《索萨尔梅》(1732),《奥兰多》(1733),《阿里安娜》(1734),《阿廖丹特》(1735),《阿尔奇娜》(1735),《阿塔兰塔》(1736),《阿尔米尼奥》(1737),《朱斯蒂诺》(1737),《贝雷尼切》(1737),《法拉蒙多》(1738),《赛尔斯》(1738),《伊梅内奥》(1740),《戴达米亚》(1741);

(2) 受难曲: 《约翰受难曲》(1704),《耶稣为人间罪孽受尽折磨而死》(1716);

(3) 清唱剧:

《复活》和《时间的胜利》(1708),《以斯帖》(1720、1732),《底波拉》(1733),《阿塔利亚》(1733),《扫罗》(1739),《以色列人在埃及》(1739),《弥赛亚》(1742),《参孙》(1743),《塞墨勒》(1743),《约瑟和他的弟兄们》(1743),《伯沙撒王》(1744),《海格立斯》(1744),《应时清唱剧》(1746),《犹大·马加比》(1746),《亚历山大·巴卢斯》(1747),《约书亚》(1747),《所罗门》(1748),《苏撒拿》(1748),《狄奥多拉》(1749),《耶弗他》(1751),《时间和真理的胜利》(1757); (4) 世俗合唱曲:

《阿奇斯与加拉泰亚》(1720),《亚历山大之宴》(1736),《圣塞西利亚节颂歌》(1739),《快乐的人,幽思的人,稳健的人》(1740);

(5) 教堂音乐: 《乌得勒支感恩赞》(1713),《查恩多斯感恩赞》(约1718),十一首查恩多斯赞美歌(1716-1719),三首加冕赞美歌(1727),加罗琳女王葬礼赞美歌(1737),《德廷根感恩赞》(1743);

(6) 管弦乐:

《水上音乐》(1715-1717),协奏曲六首(《双簧管协奏曲》,1729),管风琴协奏曲十二首(1738-1740),大协奏曲十二首(1739),《焰火音乐》(1749);

(7) 室内乐:

长笛、竖笛、一把和两把小提琴、两支双簧管的奏鸣曲,键盘乐器伴奏;

(8) 羽管键琴:

组曲十七首(1720,1733);

(9) 歌剧:

大量单声部和二声部的意大利康塔塔.
 楼主| 发表于 2004-9-2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亨德尔的一些作品古典吉他版本]
(1)《快乐的铁匠》  
  《快乐的铁匠》, 原名《咏叹调与变奏》,古钢琴曲,为亨德尔所作《古钢琴组曲》第一集第五组曲中的第四曲。后人改名为《快乐的铁匠》。乐曲由主题及五个变奏组成,称为“咏叹调”的主题简练纯朴,跳跃却又略显单调的旋律和丁丁当当的节奏,使人联想起铁匠作坊中那种特有的愉悦气氛,其后的五个变奏都建立在这个主题之上。第一变奏采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乐曲气氛更为欢快,但主题依然清晰分明;在第二变奏中,十六分音符连缀而成的音型移至低声部,主题隐伏在上面两个声部中;第三变奏和第四变奏采用川流不息的急速三连音,先出现于上声部,后移至低声部,情绪兴奋活跃;由音阶式上下进行的波浪式的旋律线组成的第五变奏,充分运用力度的强弱变化等表现手法,使乐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意大利著名吉它演奏家和吉它作曲家朱利亚尼曾将这首名曲改编为竖琴独奏曲,并改名为《亨德尔主题变奏曲》。


老罗梅罗的这张唱片中有此首朱里亚尼根据亨德尔的《快乐的铁匠》主题改编的主题与变奏曲,较少为人弹奏,第三变奏中悬浮于切分音之上的优美旋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09-02 22:28:33编辑过]

发表于 2004-9-2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细
 楼主| 发表于 2004-9-2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2)大卫罗素演奏亨德尔:巴赫、亨德尔、史卡拉蒂的吉他改编作品(Bach, Handel, Scarlatti: Guitar Transcriptions )罗素早在1990年便通过GHA出版过巴洛克音乐唱片。这张唱片与罗素在GHA的另外一张《十九世纪的音乐》堪称本世纪吉他音色的典范,那清澈深沉如钢琴般的声音,令无数爱好者由衷地着迷不已。有趣的是,这两张唱片均在伦敦的圣·约翰教堂录制,西方建筑在声学上的完美设计由此可见一斑。唱片中收藏了罗素编曲的亨德尔第7号组曲。亨德尔第7号组曲中的序曲与帕撒卡里亚舞曲部分体现了罗素优雅浪漫的演奏风格。序曲的第一个乐句便给人以“君临天下”的感觉,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宽广不带一点塞戈维亚式的霸气。从容的帕撒卡里亚舞曲速度不快,却令人心情迭荡起伏,两声部的交替与对比尤其值得留意。
 楼主| 发表于 2004-9-2 2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3)村治佳织演奏亨德尔:《巴洛克素描》《巴洛克素描》是村治佳织的第三张专辑,也正是这张唱片,让众多的吉他爱好者认 识了这位才情横溢的吉他演奏家。其收录的19段乐曲的原作者分别是斯卡拉蒂、巴赫、亨德尔,有趣的是,这三位伟大的作曲家都出生于1685年。这些乐曲原本是为键盘、弦乐器或人声创作的,村治佳织仅仅通过吉他,就将巴洛克音乐中繁复严谨的结构和端庄典雅的风格表现得如此完美,可见她深厚的功力和独到的艺术品位,也让人们对吉他这一看似简单的乐器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她的演奏更赋予了这些作品浪漫的气质和清新的活力。奏鸣曲Op.1-15(G·F·亨德尔,福田进一改编)
11、第一乐章:柔板
12、第二乐章:快板
13、第三乐章:广板
14、第四乐章:快板
对于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ederich Handel)来讲,他可能会说器乐曲的创作如果与舞台音乐、教会音乐等的声乐相比的话,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但如果关注一下他创作的《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等管弦乐作品、风琴协奏曲、室内乐曲等,就会发现他的器乐曲也是具有一流的水准,其质量亦使广大音乐爱好者满意。从1790年以后,亨德尔经常去往伦敦,后来又将此处作为他的根据地。1723年荷兰的罗杰公司出版了他的取名为《作品1》的奏鸣曲集。之后在1731年,伦敦的沃尔休公司又出版了同样的奏鸣曲集。但这两个版本并不相同,所包含的乐曲也有不同之处。这十几篇奏鸣曲是为长笛、小提琴、双簧管和通奏低音而作的。其中最有名的曲子被称之为《小提琴奏鸣曲第4号,D大调,Op.1-13》,《小提琴奏鸣曲第6号,E大调,Op.1-15》。福田进一将《小提琴奏鸣曲第6号,E大调,Op.1-15》的四个乐章改编成了吉他独奏曲,并在自己的得意门生村治佳织18岁生日时送给了她。原曲的调性虽也适合吉他,但考虑到乐曲忧郁的风格,还是采用了A大调,这是非常适合于吉他弹奏的优美的曲子。还要特别一提的是,在第三乐章中,在所弹主旋律的第一弦以外的第二到第六弦上加上弱音器,更能烘托出这种鲜明的对照。这可以说是一种独创的而且效果极佳的的演奏手法。19、绿叶青葱(G·F·亨德尔,村治佳织改编)
人们都知道亨德尔的“广板”是有名的欢快的旋律。1738年在伦敦首次公演的歌剧《赛尔斯》的第一幕第一场中,主角演唱的咏叹调,事实上是歌颂一棵树,从此就广为人知了。编曲(E大调)仍出自演奏者之手。
 楼主| 发表于 2004-9-2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4)卡托那孪生兄弟演奏亨德尔:Scarlatti & Handel·Katona Twins
这是一张足以用“精彩绝伦”来形容的唱片。唱片中收录的是两位同年出生的巴洛克音乐大师斯卡拉蒂和亨德尔的作品,作品原先都是为当时流行的大键琴所作,由卡托那兄弟亲自改编为吉他重奏的形式,其中包括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品。对于那个时期的复调作品的吉他改编版本来说,一对孪生兄弟的配合演奏不知道是不是最接近完美的诠释形式。他们的个人能力、他们的心有灵犀令人叹为观止。以至于在制作试听片断时,由于难以取舍,而不得不采用了几乎随机的方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唱片中的亨德尔D小调奏鸣曲是卡托那兄弟和出生于上海的旅英大提琴家秦立巍合作演奏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9-2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5)德拉. 皮特拉1977 吉他演奏:G大调夏空舞曲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1759)不但与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在同一年出生,对羽管键琴都有特别的爱好,而且他们在那个时期都以其精湛演奏闻名于世。G大调恰空舞曲赋予了亨德尔信手拈来的几部作品以轻快的影象。在恰空舞曲的低音中的8个节拍中,他建立了21个变奏,这在吉他的布置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他尽量运用这种乐器和它变化多姿的音色,同时从它与羽管键琴的紧密联系上也可以看出来。 原为羽管键琴而作,这里由乔治. 德尔拉 .普莱特拉改编。

 楼主| 发表于 2004-9-2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6)一些亨德尔作品的吉他谱:
http://fandangos.narod.ru/zip/haendel_ch.zip Chaconne

http://www.guitarmania.org/z40/zboard.php?id=gowoon42&page=1&sn1=&divpage=1&sn=off&ss=on&sc=on&keyword=handel&select_arrange=headnum&desc=asc&no=956 Sarabande_con_Variaciones.pdf (82.3 KB)   
http://fandangos.narod.ru/zip/g_haendel.zip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H.F.Haendel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09-03 21:08:48编辑过]

发表于 2004-9-3 0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详细而系统.期待!感谢!感谢!
发表于 2004-9-3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多谢!
 楼主| 发表于 2004-9-19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64.91.224.91/muzika/Solo%20guitar/Handel/
发表于 2004-9-19 1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7-17 20:52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