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会员
UID17027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87205
阅读权限225
注册时间2002-12-20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04-10-5 0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曾有过这套《西班牙组曲》下载?
吉它组曲《西班牙组曲》
自:http://art.9c9c.com.cn/music/chefdoeuvre/topic_1518.html 《西班牙组曲》(Suite Espanola) 吉它组曲。由当代吉它演奏家耶佩斯从十七世纪西班牙作曲家、吉它演奏家桑斯的作品集中选出十一曲改编而成。桑斯(Gaspar Sanz ,约1649--约1710)是当时西班牙最杰出的吉它演奏家。他留下了一部兼作为吉它论著与演奏法的作品集《西班牙式吉它音乐教程》。当时使用的吉它是五根复弦的吉它(通称巴洛克吉它),其定弦法与今日六根单弦的吉它很不相同,为此耶佩斯在改编时作了相应地变化。整部组曲分为九曲。其中的第二、第四曲包括两首小曲。
第一曲《西班牙舞曲》(Espanoletas)。d小调,3/4拍子,带有起源于意大利的西西里舞曲的附点节奏特点。是一首曲趣徐缓优美的西班牙舞曲。
第二曲《加利亚德与农夫舞》(Gallarda & Villano)。D大调,2/2拍子与4/4拍子。起源于意大利的加利亚德舞曲,于十六世纪在欧洲颇为流行。常与徐缓的舞曲搭配为一组。这里的加利亚德情绪活跃。变化重复后,接上西班牙民族舞曲《农夫舞曲》结束。两者的旋律都流畅明快。
第三首《松明之舞》(Danza de Las Hachas)。d小调,4/4调子。这是由男男女女拿着长长的松明跳舞的一种古老的西班牙民族舞。其音乐简短,只是八小节的段落及其反复。
第四首《鲁赫卢与帕拉迪达斯》(Rujero & Paradetas)。D大调,2/2拍子与3/4拍子。以上两者均为明快轻松的舞曲。鲁赫卢与意大利的鲁吉雷洛(Ruggiero)相同。属于此类舞曲体裁的乐曲,拥有作为乐曲主题的低声部旋律。其它声部要按规定的和声进行在这低声部旋律上展开。帕拉迪达斯犹如是前者的后奏舞曲,主要是把节拍改为3/4拍子。
第五曲《西班牙风格萨拉班德》(Zaraband al Ayre Espanol)。D大调,6/8和3/4的混和拍子。节奏带有纯粹西班牙风格的特点,旋律表情丰富,乐曲在属和弦上告一段落。
第六曲《那波里骑兵团的帕萨卡里埃》(Passacalle de la Cavalleria de Napoles)。D大调,6/8拍子,原谱上标明“带两支喇叭的那波里骑兵团”。古时候的那波里在政治上、文化上与西班牙关系密切。耶佩斯的改编曲在活跃的旋律上频繁使用轮扫奏法,以此来强调热闹的气氛。本曲曲名中的“帕萨卡里埃”在这里并非指舞曲体裁的帕萨卡里亚,而是带有“进行曲”的含义。
第七曲《福利亚斯》(Folias)。d小调,3/4拍子。福利亚(Folia)是伊贝利亚半岛的古代舞曲,带三拍子特点。十七世纪后福利亚大体上都有固定的低音旋律,并在这基础上,按照由此而形成的和声进行谱写多彩的变奏曲。本曲也运用了传统的低音旋律,并在这基础上运用各种装饰音形成主题。本曲共作了三次变奏。其变奏各具特色,带有性格变奏的物征。本曲被认为是这套组曲中最有特色的一章。从演奏技法上来说,本曲有好几个和弦都用了颤音,而且是在几个和弦音中的一个音上用颤音,从吉它演奏法来说,这是比较困难的。
第八曲《加泰罗尼亚步兵的妻子》(La Minona de Cataluna)。D大调,6/8拍子。本曲由桑斯曲集刊载的当时流行的三首歌曲主旋律连接而成。它们的旋律相似,连接得极其自然。在乐曲结束前,耶佩斯运用轮扫手法造成高潮。
第九曲《加那利奥斯》(Canarios)。D大调,6/8拍子(中途与3/4拍子混合)。“加那利”是流行于十七世纪的舞曲,因模仿北大西洋东部加那利群岛原居民的舞蹈而得名。曲趣活泼。乐曲先呈示6/8拍子的主要主题,随后出现由6/8与3/4两种节拍组成的西班牙色彩的另一主题,然后采用变奏手法展开。全曲的乐思明朗,后半部分一再使用轮扫手法形成热闹的气氛后结束。
《帕凡》(Pavana) 一译《孔雀舞》。帕凡是十六世纪初的宫廷舞蹈之一种,估计起源于西班牙。帕凡舞曲后来流行于欧洲各国,其舞曲成为单独的器乐曲或成为器乐套曲中的组成部分。本曲为十七世纪西班牙作曲家、演奏家桑斯所作。原曲为五根复弦的巴洛克吉它而作。现在常演出的为六根单弦的吉它演奏改编曲删去了只有用巴洛克定弦法才有良好效果的后半变奏部分。最常见的改编曲是由普霍尔编曲。
乐曲采用a小调,4/4拍子。速度没有标记,但一般采取中速或广板。旋律古雅。由比较稳定的前半部分,以及与其呼应的后半部构成。
《福利亚》(Folia) “福利亚”是起源于葡萄牙的三拍子系统的舞曲体裁名称。时期的福利亚是情绪热烈带歌词的舞歌。十七世纪的福利亚变为庄重徐缓,具有特定的固定低音以及各曲基本相同的上声部旋律。从十七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以上述特定固定低音(旋律型)和定型化的上半部作为音乐素材谱成的乐曲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曲例是桑斯的同时代人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13)的《小提琴奏鸣曲》(op.5之12),又名《福利亚》(La Folli)。
桑斯的《福利亚》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变奏曲,其和弦进行与科莱里的同名乐曲相通。当代吉它演奏家耶佩斯把它作为根据桑斯的原作编成的《西班牙组曲》中的一个乐章,其他演奏家如拉格斯尼格等录制了单独演奏的唱片。
《加那利奥斯》(Canarios) 十七世纪的西班牙吉它演奏家、作曲家桑斯所作吉它独奏曲。采用舞曲体裁“加那利”谱曲,故名。加那利舞曲在十七世纪的西班牙和法国格外流行。它的体裁特征是:强拍上常用符点音符形成节奏特点,节奏性突出。可能是模仿北大西洋东部加那利群岛的民间舞而形成的加那利舞开朗而富有异国情调,是一种假面舞。其音乐在十六世纪中叶演变为常用吉它类的乐器维乌埃拉琴演奏的器乐曲,并在西班牙流传。到十七世纪加那利有时被作为舞蹈组曲中的一个乐章,并认为它与起源于意大利的萨尔塔莱洛相似而常作为后奏舞曲排在其它舞曲之后演奏。
桑斯的《加那利奥斯》曾由当代吉它演奏家耶佩斯改编后作为《西班牙组曲》的终乐章。当代西班牙作曲家罗德里戈也曾经用桑斯的《加那利奥斯》作为协奏性作品《为某绅士而作的幻想曲》的最后乐章。之外,还有普霍尔等人的改编曲。本曲的曲趣轻快,3/4和6/8两种拍子常交替出现,常用技巧性的段落形成高潮。约翰·威廉斯、布里姆、迪亚斯、拉戈雅、拉格斯尼格等当代著名吉它演奏家都录过本曲的唱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