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美化的流行音乐
我同办公室的女同事拿着手机里面的婚纱照给我看,我瞟了一眼,没认出是谁,只说:不太喜欢。女同事面露不悦,说:再看看。
我猛然醒悟:这就是她的婚纱照呀,于是马上改口:好看好看。
但我心里想的是:婚纱影楼把你的照片ps的不像你,不知道像谁,然后把这些照片高价卖给你,这叫什么事儿?
呵呵。我不厚道了。
录音我有一样的感想。
古典音乐录音,令人尊敬的一点是不做任何渲染。
流行音乐、摇滚乐的录音,经常有在录音棚里过度制作,过度美化的毛病。
现成的录音作品,包含了太多动态、均衡、延迟、混响、压缩、相位、音调、音色的处理,
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比如,一个电吉他的“固有音色”是什么。
Slash弹奏的《November Rain》这首歌,现场版和studio版,差别很大,原因之一在于录音棚版本做的处理太多,现场当场追求那样一样的效果,是追求不来的: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c1NjYyNA==/v.swf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M1OTQ5ODA=/v.swf
听说有些乐队从来只发行同期录音的作品,忘了是那个乐队了,这样的乐队是值得尊敬的。 沙,,,,,,,, 唱片录音本来不就是修改吗?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本来”,假如大众喜欢真实胜于喜欢 精致,那么就不会有过度美化,
好比你假如要求婚纱影楼:不能ps的不像我,
那么他们就不会给你ps一个朦胧的,粉粉嫩嫩的、毫无瑕疵的脸蛋儿,呵呵。
难道是 旅行者乐队?
呵呵~~
好久没买打孔CD了..... 其实。。电吉他本身就是修改过的
吉他出的不是吉他的音出来的是失真
钢琴出的不是钢琴的音出来的是锯齿 除非你到过枪花的舞台下面听现场。否则你在网上下载来的视频中听到的声音永远与真正身临其境的现场音是不一样的。就算是现场录音,那也与录音设备有关,还与你自己的扩音设备有关,能不能还原最初录制时的声音。 呵呵,我是站在一个玩琴者的立场说这些的。个人的看法。
古典吉他的录音经常把演奏者的呼吸也收录,手指触弦的杂音也包括在内。
一个经常玩琴的人,能由录音的某些音色联想到弹琴时候手的动作,甚至能联想起手指碰到指板的触感。这是一种乐趣。
过度的美化和修饰,比如把电流噪声完全去除,把动态处理到极其均匀,感觉不出手指触弦力度的大小,对一个弹琴的人来说,听着
就有点假。
一个从不玩琴的人,人家给他录出什么就是什么,也不知道电吉他音色本来是如何,就不会在乎这些。 我希望他们借鉴古典音乐的录音办法来录摇滚乐,
除非说真实的电吉他音色是很难听的,必须修饰,必须美化,而这是不对的。
现在的录音棚还是跟婚纱影楼一个想法,就是不管真假,先弄得精致再说。
好比那些美女模特,你假如贴到她脸上去看,她仍然是美的,真实的美,但她就是不让你看仔细。哈。
[ 本帖最后由 boss6tg 于 2011-11-21 13:19 编辑 ] 各有所好嘛。Eric Johnson之流就追求精雕细琢的音色,而很多朋克就追求粗糙的感觉。 我觉得这里还是有点区别,如果追求精雕细琢,终止于乐器这个环节,那是完全正常的,就是说音箱和吉他的花样再多,那毕竟还是乐器本身固有的音色能力,一个效果器不管能发出什么音色,都是它的音色,都不是虚假的。
比如johnson用了降噪单块,干掉了噪音,我觉得可以理解。
我这可能有点矫情了,呵呵,毕竟现代的效果器技术花样太多,真真假假,软件跟硬件可能不一定要分出什么界限,
好比拍摄照片用了滤镜,跟不用滤镜拍完之后再拿photoshop调整颜色,其实本质上没什么大的区别,呵呵。
但搞摄影的往往鄙视软件。
[ 本帖最后由 boss6tg 于 2011-11-21 21:59 编辑 ]
页:
[1]